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唐太宗李世民在病重之時,囑咐站在床前的李治:“你要記住,這個臣子太厲害,你若能管控,他生,若你鎮不住,就殺了他。”
李治聽清了這個“臣子”的名字后,頻頻點頭表示已牢記在心了,那么,能讓李世民如此忌憚的人會是誰呢?他又做了什么,為什么能讓君主如此要注意他呢?
從軍從政
李世民口中的這個“臣子”便是李勣。
李勣,本名徐世勣,字懋功,594年出生在山東菏澤,出身于高平北祖上房徐氏,在隋朝末期,和家族的人遷居到滑州衛南縣,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浚縣那邊。
他們徐家在當地是出了名的樂善好施之人,只要遇見貧苦的人,都會施以援手,也被當地的百姓稱為“大善人”。
徐世勣自小就接受家中長輩們的教育,每天都在讀書,但他不僅僅只讀“文書”,也讀“兵書”,也很關心國家大事。
在徐世勣17歲的時候,隋朝氣運將盡,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徐世勣看到如此,便起了參軍的念頭,家里人不讓他去,但他就想去,于是就趁家人不備之時,找到了當地翟讓的瓦崗軍加入了。
在徐世勣的建議下,翟讓的軍隊變得更有錢,也更有人,最后則發展到了一萬余人,是不可被輕視的一股地方力量。
但翟讓的膽子不敢和別人硬碰硬,只想在這亂世中能有吃喝活下去就行,所以當聽說名將張須陀帶了許多人要討伐他時,第一反應就是要逃跑,是徐世勣勸住了他,還給他當軍師,教他該如何對付。
翟讓這時是很看重徐世勣的,便采納了徐世勣的建議,果然經過一番“排兵布陣”后,將張須陀他們一行人全都消滅殆盡了,瓦崗軍更加名聲大噪。
同時期,李密正在逃亡,徐世勣和王伯當知曉后一同勸說翟讓奉李密為主,這是因為他們兩人都知道的李密是個人才,是大英雄,他逃亡是因為他參加了楊玄感的反叛,戰敗后才逃亡。
只要以李密為主,那么瓦崗軍將會收獲的更多的人心,在地方上的影響力只會更大,翟讓琢磨琢磨后便同意了,他們就與李密常在一起謀事。
617年,王世充討伐李密,在徐世勣的輔助下,李密大破王世充的軍隊,徐世勣立下功勞,被封為東海郡公。想要軍隊規模繼續擴大,就需要更多的戰士,可那時兵荒馬亂的別說招人打仗了,人們都快餓死了。
這時徐世勣又建議李密說,河南和山東發了大水,災民遍地,如果給他們放糧賑災,必能收獲兩地的人心,果不其然,這兩個地方的災民在拿到糧食后很是感激,紛紛愿意加入李密軍隊,擁護李密等人,在十天之內就有二十多萬人報名參軍,軍隊規模再次擴大。
擁護唐主
隨著軍隊規模的擴大,軍內的權力之爭也愈演愈烈,這是無法避免的,尤其是翟讓和李密之間的問題。
在某次宴席上,李密斬殺了翟讓,但是宴席上一片混亂,若不是王伯當及時又掌控了現場的局面,恐怕連徐世勣也要命喪于殺紅眼的士兵的刀下。
事后,軍隊必定是人心惶惶不利于軍心的穩定,為了安穩人心,李密便安排翟讓的舊部讓他們都到徐世勣和王伯當等瓦崗軍老領導手下做事,這才讓事情局勢穩定了下來。
618 年,李淵稱帝,建立了大唐,同一年十月,李密選擇歸順大唐,徐世勣自然也是如此,在這個過程中,李淵注意到了徐世勣是個極具忠誠的臣子,有什么功勞自己不承認,而是直接推給李密,讓李淵頗為欣賞。
的確是如此,李密后來因為不甘心久居人下便起兵反叛,下場自然是一死,徐世勣便向李淵請求允許他去埋葬李密,李淵知道他有情有義,便答應了。
只見徐世勣為李密披麻戴孝,和李密舊部一同埋葬了李密,實在是忠義。
徐世勣歸順李淵之后,屢立功勞,被前后封為黎陽總管上柱國,加爵為萊國公,后又加授右武侯大將軍,又為曹國公,被賜“李姓”,自那之后“徐世勣”就是“李世勣”。
李世勣自 620 年到 625 年,帶兵打仗,為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朝堂之上全都是李淵和大臣對他的贊美之詞。
后來李世民繼位,為“唐太宗”,為避“李世民”的“世”字,李世勣便將名字改為“李勣”,李世民封李勣為并州都督,賜封邑九百戶,之后李勣繼續為唐朝殺敵立功。
繼續受唐君王的重用
貞觀十七年,因李勣立下了不少功勛,所以在李世民命人畫二十四功臣的肖像時中,就有李勣的畫像,這些畫像被放到了凌煙閣,這對李勣來說是君王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李世民很是尊敬和關愛李勣,李勣在一次患重病時,遲遲不見緩解,這可急壞了李世民,當時李世民聽說一個藥方,是以“胡須燒灰”便可治病,為了李勣盡快好起來,李世民不管到底有沒有用,居然真的剪下了自己的胡須用給李勣做藥引。
李勣知道后很是感動,心里對李世民的忠誠又多了一分,皇帝能為臣子做到這一步,也真的是難得了。
之后李世民病重,像李勣這樣好的忠臣自然是要留給兒子李治用的,但不能直接給李治用。他囑咐李治:“有一個人,你可能管不住,我先將他貶謫出京,半年后,你再將他召回,如果他不聽話,你就把他殺了。”
于是李世民就先找借口將李勣貶到了其他地方,等李治登上皇位就再把李勣給召喚回來,恢復官職。
李世民這樣做就是想要為李治積攢人情,李勣見李治又將自己召回來,肯定是要承這個人情的,果不其然,李勣回來之后對李治很是感激,李治還進一步對李勣加官進爵。
李治對李勣的信任不亞于李淵和李世民,比如當他想要改立武則天為后時,因遭到大臣們反對一時沒了主意,于是就去詢問李勣到底該怎么辦。
李勣的一句話讓李治堅定了自己的選擇,而這一句話就是“這是陛下的家事,外人又為何要干擾呢?”言外之意就是這是皇帝你自己的家事,你的家事沒有必要問外人。這下,李勣又深受武則天的信任。
669年,李勣去世,享年76歲.。不管是李治還是武則天都在李勣去世后善待李勣的家人。但奈何李勣的孫子卻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可咽不下這口氣,就下令剝奪了李勣的所有官爵,還掘了李勣家的墳,并恢復李勣一家的“徐”姓。
這要是李勣還活著自然不會讓孫子如此魯莽行事,李勣一家直到李顯復位后,才又被恢復官職和爵位,并重新被埋葬,李勣后還成為武成王廟中配享的十位歷代名將之一。
李世民生前對李勣的打算,按照君王的邏輯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好在李勣的確是一心一意為國為民,這才讓李治繼續重用他。
信息來源:
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為何執意要將李勣貶謫出京?讀了《智囊全集》才明白,一位父親對孩子的愛,讓人動容 海峽網 2024-10-25 10: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