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美股又跌的稀里嘩啦,為什么?身邊一個朋友,是他們券商研究所里供應鏈團隊的一員,已經準備換崗換方向了,日后還要研究啥供應鏈?對于美股的折騰,人家覺得這太正常了。因為這事情只是暫時沒那么激烈了,但又沒結束,后面的談判、博弈指不定又出啥幺蛾子呢,所以美股里的資金哪敢托大?一天暴漲之后,有人撤退非常正常。
這對A股肯定也是有影響的,因為咱這邊125%的關稅,談判解決恐怕也是跟板門店差不多,沒幾個來回休想搞定。但實際上,真這么搞了,對我們這邊的產業實際也不一定是壞事。這下面詳細和大家講。
一,以史為鑒,高成本都是禍
實際上,高關稅會帶來什么,老米自己是經歷過的。比如老米的鋼鐵廠競爭力低,但鋼鐵業可是老米曾經的榮耀,卡內基鋼鐵曾經長期霸榜世界老大。所以,為了保護老米的鋼鐵企業,2002年、2018年都對進口鋼鐵提升關稅。本想著,救了鋼鐵后,就騰出手來救汽車產業。但結果是美國鋼鐵是國際市場價的6倍,導致下游汽車行業紛紛出逃海外,鋼鐵需求進一步惡化,不僅鋼鐵沒救起來,連汽車都丟了。
目前國內一噸鋼鐵3200元不到,而在美國翻倍都不知。
歐洲也沒好到哪去,成本高企時,產業資本一定找新渠道。這點2022-2023年的歐洲也沒找到哪去,那兩年,歐洲就是被高油價+高天然氣價格拉高了社會成本,導致德國制造業被動收縮。不少細分業被我們拿下。
二,與普通人的預期差
所以,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講,最近兩天上漲還好,只要這輪反彈一拐頭向下,立馬會被各種看空的聲音所影響。但機構肯定會去研究關稅提升后的產業變化,那么他們對A股的態度一定是更為樂觀的。于是會有明顯預期差,而這種預期差是會造成大量的博弈機會,只是普通人很難看到。這是因為機構和散戶之間就是博弈關系。而在博弈過程中,機構很容易一看到散戶的總體動作,但散戶卻看不清機構動作。結果就是散戶明顯處于信息劣勢中。這個局面不擺脫,哪怕靠猜,偶爾猜中了機構的動作,但只要這樣的人一多,機構必然主動換方向,最終還是散戶做反。
好在隨著金融模型的日益成熟以及計算機算力的不斷提升,我們有了更強大的工具來分析市場。通過對原始交易數據進行全面收集、精細篩選、系統整理和深度挖掘,再借助模型進行比對分析,就能發現許多隱藏在市場背后的特殊規律。其中,“交易行為” 數據,尤其是機構交易行為數據,因其具有連續性、規模性和重復性的特點,能夠揭示出許多以往難以察覺的交易細節。
比如最近股票上躥下跳,機構意圖看走勢就很難判定,突破和破位都有可能。而2月以來這樣的股票也非常的多。但背后的機構態度不同就會導致結果天壤之別。
像南風股份(300004),2月10日-3月15日一直在橫盤震蕩,但最近幾天就是明顯的突破向上。觀察該股的「機構行為特征」,能夠看到這段時間里機構一直在積極參與,沒有停歇。當時機構就是在提前動作。
試想,一個股票1個月沒漲,但機構一直在積極參與,這些在里面天天折騰的機構圖啥?想清楚這點,自然股票也不難判斷。
像贏時勝(300377)正好相反,2月10日-3月15日同樣的橫盤震蕩,但用系統觀察「機構交易特征」,就能看到這段時間里機構從積極變成消極,最后股票向下跳水,3月下半月從31元跌到23.5元,跌幅25%。
PS:
上文圖中的橙色柱狀,是我用系統觀察的「機構交易特征」數據叫做「機構庫存」。
如果「機構庫存」數據越活躍,那就意味著參與交易的機構資金越多,機構資金參與的時間也越長。
如果機構資金長時間參與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態度其實很明確。
如果不看好的話,會持續參與一只股票的交易嗎?顯然是不會的!
三,做多異動
昨天說了,單純空頭回補,是不足以改變行情趨勢的,所以「回補異動」之后要注意「做多異動」,結果今天做多異動果然來了,下面的小紅點就是異動,明顯「連補做多」快速增加,說明前幾天連續回補的股票,今天有好多開始做多了,這是好跡象。
好了,本篇就到這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謝謝點贊。
聲明
以上相關信息是本人在網絡收集,希望大家喜歡!
部分數據、信息,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
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與操作。所有以本人名義涉及投資利益關系的,都是騙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