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資金“打水漂”?許昌襄城縣紫云鎮雷洞村景區旁爛尾樓亂象驚現,“越扶越貧”質疑聲起
在脫貧攻堅的浪潮中,許昌市襄城縣紫云鎮雷洞村依托當地獨特的“紅石文化”和紫云山風景區資源優勢,走上了旅游產業扶貧的道路,曾被視為脫貧致富的典范。從省級貧困村華麗轉身實現整村脫貧,還榮獲“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的稱號,雷洞村的蛻變本應是一個勵志的脫貧故事。可現實卻殘酷得讓人咋舌,如今在景區旁卻矗立了一堆爛尾樓群十分扎眼,讓這來之不易的脫貧成果蒙上了沉重的陰影。不僅讓村民深感失望,更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質疑,政府精準扶貧項目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
這些年,雷洞村借助旅游產業扶貧項目,在國家大量扶貧資金的支持以及當地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踏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雷洞村農家樂、民宿等旅游項目蓬勃發展,村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成績有目共睹。
然而,誰能想到,在景區周邊,竟出現了一片極不協調的爛尾樓。有的主體結構看似完工,有的卻只搭建了框架,鋼筋裸露在外格外扎眼,與周邊青山綠水的優美景致形成強烈反差,實在大煞風景。
周邊的村民對此怨聲載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無奈表示:“這些樓都停工好久了,一開始說得可好聽,是什么大項目,結果現在就這么扔這兒沒人管,也不知道當初到底咋想的?!?/p>
據悉,這些爛尾樓是打著精準扶貧項目改造的旗號建設的。項目啟動時,村民們滿懷期待,想著能借此帶動村里的旅游發展,多些就業機會和收入。可誰料,項目卻半路夭折,留下了這一堆“爛攤子”。更讓人質疑的是,這些緊鄰景區的爛尾樓建設手續是否齊全?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如果沒有完備的手續,又是如何開工建設的?
不少村民懷疑,背后或許存在扶貧資金亂投資的問題。國家下撥扶貧資金,是為了給貧困地區“輸血造血”,可現在呢,資金似乎沒有用到正地方,是否投進了這個失敗的項目里?不僅造成了資源的浪費,也讓村民們對扶貧工作的成效產生了質疑。
扶貧資金是貧困地區的“救命錢”,每一分每一毫都應該用在刀刃上,必須花在關鍵處。雷洞村景區旁的爛尾樓事件,絕非小事,這是對扶貧公信力的嚴重挑戰。希望相關部門能夠高度重視,深入徹查,追回損失,給當地百姓一個滿意的答復,讓扶貧資金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別再讓類似荒唐事重演。
編輯:法治時代 婁銀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