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是生命詩學中的永恒命題
——解析《明月永遠在我心中》的意象之美
冷 丁
近讀管恒慶先生的詩作《明月永遠在我心中》時,宛如有一首悠揚的小夜曲在耳邊縈繞不息,叩擊耳膜,怡人心扉。其如訴如歌的獨特藝術魅力,讓人沉浸在一種寧靜而朦朧的意境之中。
一
首先,就詩的標題“明月永遠在我心中”而言,短短一句詞語已構成包括清暉、年輪、思念、情愫、心湖、永恒等在內的完整的微型詩學體系。“明月”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經典意象,在詩人《明月永遠在我心中》的現代版演繹中釋放出新意。詩人將以月亮為主線而串聯起的諸多意象,如硬幣、紐扣、蟬蛻、樟腦、指紋、銀線、乳牙、白玉盤及環形山……進行時空解構,通過月亮陰柔的質感與諸多物質形態的疊加、演化,形成一種具有代入感的詩的張力結構。值得稱道的是,詩人對“心中明月”的表述打破了傳統詩歌抒情與狀景的固有模式,將宇宙星體——月亮——內化為祭祀的載體和精神圖騰。這種內化的過程即是詩人在心靈中對母愛感恩的凝結又在月相盈虧的具象中釋放的過程,以至形成對應的情感潮汐的粼粼波動,蕩漾在月夜這個清寂的時空坐標中,構成一首氤氳著禪韻之美的祭奠詩章。
二
從韻律上看,全詩采用抑揚頓挫的押韻手法,使詩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同時,詩行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形成一種和諧的格律美。而且,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比喻、抽象、排比、遞進、對應等修辭手法,如“堆積的圓”“比蟬蛻更輕,比樟腦更懂得”“那些銀線編織的潮汐,總在深夜咬住紐扣的孔”“黃昏把硬幣投進深井里”到結尾的“井底硬幣長出青苔”等等,不僅營造出一種月夜清輝中那種輕柔、舒緩的神奇氛圍,而且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感,仿佛一泓清澈的泉水在青石板上泠泠流淌,抑或是一首優美的變奏曲在月光下吟唱,營造出一種如仙如魅的夢幻氛圍。
三
從意象運用上看,詩中的意象密集而獨特,充滿了夢幻般的色彩。月亮是全詩的核心意象,它不僅僅是一座實際的宇宙星體,更是詩人心中哀思棲息的象征,是他對親情、母愛的贊美及對純真感恩情懷的寄托。詩中的“銀線”被詩人比作“編織的潮汐”,在歲月中“漫過母親縫補的衣服的褶皺”。這一比喻新穎而奇妙,將銀線如潮汐般地輕靈和柔美與母親的辛勤付出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賦予了“銀線”生命的律動和知性;“她縫進我肋骨的白玉盤,至今仍在轉動”,仿佛是詩人對母親曾賜予自己的如月亮般純潔的靈魂、刻骨銘心的教誨發出的詠嘆,這一隱喻性的描寫生動地表現出母愛的溫暖仍在發生滋養心田的效應,表達了對母性基因持續影響不可或缺的深刻認知;“而母親留下的針眼,正以月食的速度,蠶食我體內淤積的銹斑”,則象征著詩人內心的積郁甚或創傷在母愛的撫慰下,正緩慢地、漸次地消散與平復,心之弦亦彈出溫馨而動人的情調。這些意象相互交織,構成了一幅斑斕陸離、如夢如幻的畫面,不僅表達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母愛的感恩之情,也是詩人對生命意義和宇宙永恒的哲思。
四
從情感表達上看,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種復雜而微妙的情感。表面上,他是在與月亮“交織”,實際上他是在重溫自己的一段凄美回憶和心跡告白。如“月亮正從我的袖口,剝落第三枚紐扣”,這種“交織”充滿了對某種遭遇的無奈和痛惜;而“多年后我依然數著——第七個失眠的夜晚”,則在“交織”中抒發著對時光蹉跎的惋嘆及輾轉反側對因某種不如意的煎熬與惆悵;“當所有潮水退為鹽粒,我的口袋裝滿環形山”,這種“交織”借助自然界物質的變異,詮釋了塵世間的因果關系,既體現了詩人對百味人生的感悟,又表現出他內心的負重感和責任感。不難看出,詩人的情感不是濃烈的宣泄,而是一種含蓄的、內斂的表達,如同涓涓細流,慢慢地滲入讀者的心田,足以引起讀者強烈的共鳴。
五
從意境渲染上看,整首詩營造出一種幽邃、縹緲、朦朧的意境。其實,在詩人筆下,不論是“硬幣”還是“圓”,不論是“白玉盤”還是“環形山”等等,這些意象都被幻化成月亮個體的質感。盡管它有時輕柔如“蟬蛻”,有時“鋒利”如劍戟,有時精致如“玉雕”,有時粗糲如“山石”……這種種意象在回環中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存在,都在詩人視覺的感知中,被雕刻上詩畫清晰的履痕,渲染出一種空靈、玄妙的禪的意境,使讀者不自覺地沉醉其中。
這種意境的營造,一方面得益于詩人豐富的意象描寫和凝練語言的運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寧靜、淡泊與曠達。在這個詩意融融的意境中,《明月永遠在我心中》恰如于陰晴圓缺中凝聚成一縷月的精魂,在傳遞生命密碼的同時,也傳遞著一種超凡脫俗的美感。
《明月永遠在我心中》的創作路徑,延續了中國現代詩歌的審美傳統,以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將音樂美、意象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揉合其中,構成一首借月哀思的經典詩作。它不僅展現了管恒慶先生卓越的詩歌才華,同時也呼應了在人情味涼薄的現實中,人們對親情、倫理和道德渴望尊崇的心聲。
2025年4月4日清明節于成都
明月永遠在我心中
管恒慶
黃昏把硬幣投進深井時
月亮正從我的袖口
剝落第三枚紐扣
抽屜里堆積的圓
比蟬蛻更輕,比樟腦更懂得
如何在黑暗中保持鋒利
指紋在玻璃上生長
漫過母親縫補的衣服褶皺
那些銀線編織的潮汐
總在深夜咬住紐扣的孔
像咬住被蛀空的乳牙
漏風的記憶里
她縫進我肋骨的白玉盤
至今仍在轉動
當所有潮水退成鹽粒
我的口袋裝滿環形山
多年后我依然數著——
第七個失眠的夜晚
井底硬幣長出青苔
而母親留下的針眼
正以月食的速度
蠶食我體內淤積的銹斑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冷 丁(陜西藍田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理事,文學作品散見有關報刊及網絡平臺,出版有小說《我從白鹿原來》、散文集《木魚河的浪花》)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