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朗普為什么死磕關稅?
特朗普再次掀起關稅風暴,將對華關稅提升到145%,這不是中美雙方互相慪氣,表面上是一場貿易戰,其實是美國制造業焦慮的爆發,在過去三十年,美國走上“去工業化 + 金融化”的發展路徑,制造業外遷,資本流向股市和科技泡沫,代價是本土供應鏈體系嚴重塌縮、制造人才斷層、技術基礎空心,所以在第一場中美貿易戰、疫情和俄烏戰爭后,美國突然發現一個問題:美國制造業不是落后,是徹底“消失”了。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美國連口罩、呼吸機、抗生素都要靠進口,更別提芯片、光伏、電池、稀土這些高端戰略品,所以對我們的依賴,不是經濟層面的依賴,是國家安全的風險。這時候,特朗普抓住民意焦點,用“制造業回流”作為政治口號,打造“藍領復興”“讓美國重新偉大”的形象。
因為特朗普明白,僅靠補貼和稅收優惠,無法帶動企業回流,因為成本太高、配套太差、工人太少,所以只能不講武德,用“極限施壓”的關稅戰,把企業“趕出中國”,試圖用高關稅制造“搬廠壓力”,讓企業不得不遷往墨西哥、東南亞或干脆回流美國。
這就是為什么關稅戰打響后,從10%、25%、再到最新的145%關稅 ,這是特朗普認為唯一能撼動“世界工廠地位”的籌碼,但加稅加到這個程度,已經不是經濟政策,是戰略性訛詐:要么選我(美國本土),要么你就被稅死!
所以這場零和游戲就擺在面前,表面上的“貿易平衡戰”,不過是“戰略制造主導權的戰爭”,因為美國要的不只是關稅差價,是要把產業鏈、技術鏈、資本鏈重新拉回控制區,重新打造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制造圈”,在未來的大國沖突中贏得“戰爭預制能力”。
現在美國已經意識到自己“打不贏長期戰爭了”,特別是在軍工能力方面,暴露出一系列系統性問題,過去幾十年,美國本土制造業大規模外移,鋼鐵、機床、電子、汽車等關鍵領域,幾乎全靠全球供應鏈維持表面繁榮,如今在面對長期彈藥供應和武器補充的高強度戰爭時,美國無法承擔一場“持續性工業戰爭”。
在俄烏戰場上,烏軍非常需要的155毫米炮彈”,按照美軍2024年的目標產量,每月不到10萬發,但烏克蘭前線一天就可能消耗5000-6000發,打一場高強度戰爭幾個月就可能讓美國彈藥庫見底,所以五角大樓軍備官員發出過最真實的感慨,“我們缺的不是導彈,是造導彈的人”。
可最大的問題是美國軍工一直在追求利潤,不是強國。雷神、洛馬、通用動力等五大軍工巨頭的財報,主要用于股東回報、股票回購、管理層薪酬的支出,遠超技術再投資和產能建設,換句話說,美軍工是利潤為核心,不是國家安全為導向,像“標槍”導彈單價一度炒到25萬美元一枚,但交貨周期長達8-12個月;“海馬斯”系統也因產能限制,一年只能交付幾十套,軍火出口看似賺得盆滿缽滿,但核心裝備高度依賴“舊庫存”和“吃老本”。
二、胡塞武裝幫了我們多大的忙?
大家只看到關稅戰,卻忽略了胡塞武裝對我們的幫助,到底有多大!從2023年底胡塞武裝頻繁襲擊過境紅海的商船后,這條承載全球約12%的貿易運輸,卻成了最高風險海域,當歐洲驚呼“供應鏈危機”、美國忙著向紅海調派航母護航之際,中國東部沿海港口,卻意外成了全球制造體系的“避風港”。
據馬士基、達飛、赫伯羅特等航運巨頭的數據,自2024年初起,已有超過90%的集裝箱船放棄通過紅海,選擇繞行非洲好望角,這讓運輸時間從原來的18-22天拉長到35天以上,運輸成本是暴漲近3倍以上,保險費用更是“飛漲50%”,所以歐洲企業率先“叫苦”:從機械、服裝到汽車零部件,交貨時間全面延誤,庫存周轉周期拉長、企業成本爆表;美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沃爾瑪、亞馬遜等巨頭已開始調整商品進出口布局。
過去幾年,“去中國化”“產業外遷”成為西方制造企業的一種共識,印度、越南、墨西哥頻繁上位;但紅海危機卻讓很多企業重新思考:供應鏈真正的核心是穩定,不是單純的人力成本。
結果是:中國制造的“穩定性紅利”開始被重新估價,寧波舟山、上海、深圳鹽田港等成為全球航運公司重新爭搶的“優選港口”,中國在遠洋物流、智能調度和港口效率上已大幅領先,加上“從零部件到終端”的全流程保障能力,歐美企業在危機中才發現,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像中國這樣“一省即一鏈”。
現在伊朗和胡塞武裝的威脅,已經嚴重影響到美國和以色列的利益,特朗普上臺后,徹底貫徹中東優先的策略,緊急從關島調派F-16戰機,從日本沖繩調出“宙斯盾”驅逐艦,還將一批“薩德”反導系統轉運到約旦、沙特邊境,據《華盛頓郵報》透露,印太司令部已向國防部提出“力量調配預警”,部分原定于南和與東海部署的艦機將面臨延遲派遣;太平洋艦隊的輪訓任務,也因艦只空缺出現被動壓縮。
可美國制造業還沒有徹底回流,軍工體系沒有自主供給能力,美軍的F-35、導彈制導系統非常依賴“友商”供貨,高性能稀土、釹磁體被我們卡脖子,老一代軍工技工退休,國內軍工寡頭瘋狂追求利潤,武器生命周期越來越長,從美國現在的彈藥儲備來看,還需要至少十年,才能發動大規模、高強度戰爭,因為家底被烏克蘭和以色列消耗了一部分,一旦往中東地區運輸更多的武器彈藥,那亞太地區的力量就會越薄弱,這就是特朗普只能打關稅戰的原因,畢竟手上沒牌了。
三、特朗普為什么要一直加關稅?
一邊知道加稅很難奏效,企業不會買賬;另一邊卻又不斷升級,從125%喊到145%,恨不得稅率加到天上去,這說明什么?說明特朗普真的焦慮了,現在美國內憂外患,臺積電工廠還在美國“躺平”,蘋果、英偉達產線仍在中國,過去喊的“脫鉤口號”全都成了“政治擺拍”,一旦制造回不來,就會面臨兩大問題。
第一是選票守不住,鐵銹帶工人要的是飯碗不是幻覺,藍領中產要的是實際不是口號,一旦工廠還是在中國,特朗普怎么面對選民?第二是中國越來越強,紅海不通,中國港口只會越來越忙;全球動蕩,中國經濟卻率先恢復,這種強大“抗壓性”才是特朗普真正害怕的。
可現在關稅戰變成特朗普越打越孤立,中國卻越打越主動,因為美國的盟友不買賬,歐洲更關注烏克蘭戰局和自身復蘇,日韓怕得罪中國失去市場,墨西哥和東南亞對產業承接顧慮重重,高關稅政策沒有形成“統一戰線”,甚至會讓美國和盟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
高壓關稅逼迫企業離開中國,但特朗普沒有給出解決方案,印度、越南物流大多依賴紅海通道,一旦繞道,成本倍增,墨西哥本身治安惡化、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美墨邊境貿易也不穩,美國制造業基礎不匹配,試問:誰愿意跟特朗普冒險呢?
所以打贏中東這場戰爭,是特朗普唯一讓制造業回流的辦法,否則只是夢想回國,因為對美國企業而言,脫離中國制造,是一場不可承受之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