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速上的一起慘烈事故,將小米SU7的電池爆燃、智駕與自動駕駛的爭議、年輕駕駛者的輕信與經驗不足等問題推至輿論中心。然而,在技術與人為因素交織的討論中,一個長期被忽視的致命角色也慢慢浮出水面——高速公路施工與管理的系統性失職。
所以,這起事故不僅僅是新能源車安全問題的縮影,更撕開了曾經狂飆突進的中國高速公路“帶病服役”的傷疤。
用標準化的施工管理要求來衡量目前的國內高速施工的警示,大多數還流于形式主義。
事故發生時,涉事路段因施工封閉自車道,要求車輛改道至逆向車道。根據官方通報,NOA系統在障礙物出現前2秒才發出預警,而駕駛員接管后僅剩不足2秒反應時間。這暴露了施工警示設置的重大缺陷:
按照國家標準要求施工區上游至少設置500米漸變段,但實際中常被壓縮至百米內。池祁段施工僅通過臨時路障改道,缺乏漸進式減速引導;
此事故發生于當日深夜23時,有沒有反光標識、頻閃燈等動態警示設備?通報里似乎都沒有提及。但即使有也未發揮應有作用,導致智駕系統及駕駛員均沒有提前識別風險;
業內專家指出:國內占道施工標志擺放“千差萬別”,因陋就簡的單位甚至有用普通塑料桶替代專業路障的現象,這些“千差萬別”的路障最終使得自動駕駛系統難以建立有效識別模型而成為“智障”。
為了解高速公路的質量狀況,我上網搜了一下最近幾年的案例,得到如下結果:
一、陜西洛盧高速橋梁施工質量爭議(2024年),施工方被舉報在橋梁樁基施工中使用不合格機制砂,導致混凝土離析、斷樁,嚴重影響結構安全。舉報人指出,混凝土強度報告可能存在造假,要求第三方介入檢測。
二、四川恩廣高速“億元橋梁”坍塌(2023年),暴雨導致恩廣高速公路橋梁坍塌,調查發現橋面施工時未按設計要求放置大鋼筋,存在偷工減料行為。每公里造價超億元的項目卻因基礎施工缺陷釀成事故,引發公眾對高造價工程質量的質疑。
三、呼北高速朔神段通車即遭舉報(2023年),排水溝偷工減料:設計厚度20厘米的排水溝實際僅10-13厘米,且施工采用土模工藝,導致結構強度不足;防撞墻開裂:跨線天橋防撞墻出現21條非伸縮縫裂縫,最長100厘米,間隙達4毫米。
四、青海同賽高速洮河大橋“檢測羅生門”(2023年),施工方被指使用非標鋼筋、冬季違規添加凍結石料,導致混凝土強度不達標。舉報人提供檢測報告顯示部分樁基為Ⅱ類(需加固),但建設方聲稱均為Ⅰ類(合格)。
五、梅大高速塌方事故(2024年),連續強降雨導致廣東梅大高速路面塌方,23輛車陷落,52人死亡。背后暴露出早期建設標準低、邊坡防護不足等問題。該路段曾多次因類似隱患引發事故,凸顯“重建設輕養護”的行業痼疾。
六、沈鐵改擴建工程典型問題(2021年督查案例)施工亂象:包括電纜線未規范架設、梁板超層堆放、警示標識缺失、臺背填筑未同步安裝梁板等,反映施工現場管理混亂。
以上僅僅是近年高速公路出過的部分問題,大家以管窺豹吧!只要不出大事,該高速公路都是合格驗收工程,甚至是“魯班” 工程!但有一個無法掩飾的矛盾是:全國超35%高速公路超設計使用年限,養護資金缺口巨大,部分路段“帶病服役”成常態。
官方數據顯示,安徽2024年高速公路大修里程占比達12%,遠超全國平均7%的水平,而二次返工率高達35%。
我多次在安徽和江西境內自駕游,每次都遇到封閉修路。四車道突然變成兩車道,而且有時這兩車道又變成雙向的單行道。豆腐渣工程實在太多,很多道路投入不久就頻繁地需要修修補補,而且維修時間久。這幾乎就是一種惡性循環。 其根源在于:池祁段高速2023年剛剛完成“預防性養護”,次年即因路基沉降再次封閉施工,暴露出驗收環節的形式主義;部分路段為壓縮成本使用低標號混凝土,導致新澤西護欄等設施抗撞強度不足; “靠路吃路”的施工單位在施工期間大搖大擺工作,完全無視車輛路權,也不會根據車流實時調整導流方案,事發路段在清明節前流量激增時仍維持單向封閉,形成“瓶頸效應”。
當道路缺陷與智駕短板疊加時,悲劇自然就難以避免:
小米SU7標準版并未配備激光雷達,純視覺方案在夜間難以識別非標準路障——可以說這方面毫不智能!而施工方采用的非反光臨時護欄,進一步放大了小米SU7輔助駕駛系統的誤判風險;公認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類從智駕接管到有效操作至少需要3秒,但事故中僅預留了2秒。這實質上將風險和責任都轉嫁給駕駛員,卻回避了道路突發狀況預警不足的根本矛盾; 最后小米的電池包受擠壓后1.8秒內即發生熱失控爆燃,三重因素疊加,三條年輕的生命香消玉殞。
事故總結的最后,都有一個應該怎么辦?和會不會那么辦的問題。
從高速公路方面來說,施工管理標準化很難嗎? 對道路工程實行材料-施工-養護全鏈條追溯,將返工率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搞質量追溯終身制很難嗎?將人車路協同預警,推廣V2X(車路協同)技術,使施工信息直接接入車載系統,打破依賴視覺識別的被動模式很難嗎?
其實都不難。只是不出人命他們就永遠無動于衷罷了。
這場事故的本質,是落后道路基礎設施與激進技術演進的碰撞。當車企在發布會上暢談“重新定義出行”時,或許更該追問:我們的道路,是否匹配得上這樣的野心?
-----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