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不難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就是:年輕人總是一副疲憊不堪的模樣。
他們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間穿梭著,腳步顯得格外匆匆,不過那匆匆之中卻隱隱透著幾分沉重之感;于辦公室內,目光緊盯著電腦屏幕,眼神里滿滿都是困倦的情緒,并且還夾雜著些許迷茫的意味。
這種疲憊,已成為籠罩在當代年輕人頭頂的陰霾,嚴重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質量與發展前景。
深入探究便會發現,年輕人容易疲憊的背后,隱藏著多方面深層次的原因。
01.
腦力勞動,在年輕人的日常活動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而且這種勞動形式本身,就非常容易催生出疲勞感。
現代年輕人無論是在校園中為學業拼搏,還是在職場上為事業奮斗,都需要長時間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行復雜的思考與分析。
據科學研究表明,大腦在進行高強度認知工作時,神經細胞持續活躍,會消耗大量能量,這個時候產生如谷氨酸等潛在的有毒副產物。
以一場時長數小時的重要考試作為例子,考生們在考后,往往會感覺精疲力竭,這其實正是大腦長時間處于高速運轉狀態所導致的結果。
隨著工作或學習時間的不斷累積,這些有毒物質在前額葉皮層逐漸積聚,干擾大腦正常的決策控制功能,使人產生強烈的疲勞感,進而轉向選擇那些無需過多思考的“低成本行為”。
與體力勞動之后,通過短暫的休息以及睡眠,就能夠快速地恢復體力有所不同,腦力勞動所帶來的疲勞恢復過程,更加復雜且緩慢,不但需要充裕的休息時間,而且還需要經由放松身心、調節心態等諸多方式來加以緩解。
02.
當年輕人踏入職場,會無奈地發現上升空間異常狹小。
在許多行業里,前輩們早已占據了高位,而且資源分配,相對來說比較固化。
相關數據顯示,在一些傳統企業中,晉升到中層管理崗位,平均來講,需要10-15年的時間,而且能最終躋身于高層的,更是少得可憐。
年輕人即便滿懷熱情與才華,也常常面臨論資排輩的困境,努力工作多年卻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晉升機會。
這種漫長看不到盡頭的等待,極大地消磨了他們的斗志與積極性,在日復一日的重復工作中,身心俱疲。
這個時候,紅利被前輩們所占據,這種現狀實際上,也讓年輕人產生了極大的壓力。也讓年輕人意識到自身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機會。
前輩們憑借著先入的優勢,在行業發展的那個黃金時期,積累了諸多的財富與資源,而后進的年輕人,想要從中分得一杯羹,那可是難上加難吶。
比如在房地產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前期踏入這個行業的從業者,經由投資房產啦、參與項目開發呀等途徑,積攢下了大量的財富。不過現今的年輕人呢,面對著居高不下的房價,以及競爭極為激烈的市場,要是想在這個領域達成財富自由,簡直就像是天方夜譚一樣。
更為無奈的是,部分前輩還習慣對年輕人指指點點。
他們以自己過往的經驗作為標準,要求年輕人遵循同樣的路徑前行,不過卻忽略了時代背景已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60后、70后那一代,在改革開放的浪潮里,面臨著眾多新興行業崛起所帶來的機遇,只要稍微敢于拼搏,成功的可能性相對而言就比較大。
不過當下之時,市場環境正日漸趨于成熟,競爭也越發變得激烈起來,年輕人所面臨的挑戰與困難,那可是截然不同的。
但前輩們卻往往難以理解這一點,當年輕人傾訴職場困境時,得到的回應常常是“你們不夠努力”“我們當年比你們辛苦多了”等類似的話語,這不僅無法給予年輕人幫助,反而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在疲憊的道路上更加孤立無援。
03.
意義感的缺失,也在不斷侵蝕著年輕人的內心,加重他們的疲憊感。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很多年輕人從事著一份僅僅為了獲取經濟報酬的工作,工作內容單調乏味,與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理想追求相去甚遠。
他們每天都機械般地去完成任務,不過卻始終找不到工作所蘊含的價值以及意義究竟在何處。
一項針對職場年輕人的調查顯示,超過60%的人表示對自己的工作,缺乏熱情,認為工作只是為了“混口飯吃”。
這種缺乏內在動力的狀態,使得他們在工作中感受不到成就感和滿足感,精神上始終處于一種空虛和迷茫的狀態,久而久之,身心疲憊之感便如影隨形。
在生活中,社交媒體的過度普及也讓年輕人陷入一種虛幻的比較之中,他們看到他人看似光鮮亮麗的生活,反觀自己平淡無奇甚至充滿挫折的日常,內心的落差感油然而生,進一步加劇了意義感的缺失和疲憊情緒的蔓延。
所以,不要責怪年輕人整天睡不醒,多給他們放點假,多理解理解他們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