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菲律賓華人“鋼鐵大王”郭從愿被綁架撕票這一慘案,在社會各界掀起軒然大波。
這起案件的殘忍程度令人發指,68歲的郭從愿,這位出身福建泉州貧困農家,憑借自身努力在菲律賓商場拼搏出一片天地,掌控菲律賓60%鋼鐵型材市場,還積極投身家鄉慈善事業累計捐款超2000萬元的企業家。
被綁架后,家屬雖按綁匪要求支付了高達2.1億比索(約2700萬人民幣)的贖金,最終仍慘遭毒手,遺體被發現時臉部布滿傷痕瘀青,頭部被膠帶層層包裹,死前遭受了難以想象的酷刑。
案件發生后,輿論嘩然一片。眾多分析聚焦于菲律賓社會治安的混亂,警方的低效,以及綁匪的窮兇極惡。
其實在深入探究中,一個令人不安的觀點慢慢浮現:這或許并不僅僅是一起單純的刑事案件,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它極有可能是中菲兩國當前復雜關系下部分極端勢力的一種惡意發泄。
中菲兩國,在那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大部分時間都一直保持著友好往來的這種關系。自1975年6月9日正式建交之后,高層之間的互訪十分頻繁,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不同的領域都有著廣泛的合作。
比如說在經貿方面,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2024 年中國與菲律賓雙邊貨物進出口額為 716.01 億美元,中國已然成為菲律賓第一大貿易伙伴,與此同時也是第一大進口來源地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場。
但近年來,隨著南海局勢的變動,兩國關系遭遇了一些起伏。而且菲律賓在部分西方國的攛掇之下,在南海問題上頻頻制造事端,與中國引發了一連串的摩擦。
在黃巖島對峙等事件里,菲律賓的舉動竟然極大地擾亂了地區的和平穩定,如此一來,兩國關系也因此被籠罩上了陰影。
從犯罪心理學角度分析,當一個社會群體處于一種緊張、對立的情緒氛圍中時,部分極端分子極有可能將這種情緒轉化為針對對方群體的暴力行為。
在菲律賓,一些受極端民族主義情緒影響的人,以及那些被別有用心者煽動的人,或許會把對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立場的不滿,轉而施加到在菲華人身上。
這讓我想起印尼的1965年排華事件,1998年黑五月事件,兩次事件造成80萬華人被殺害。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一下,太殘忍!
華人在菲律賓的經濟領域中,常常處于重要地位。像郭從愿這樣的成功華人企業家,更是很容易就會成為這些極端分子眼中的“靶子”。
他們企圖通過對華人富商的綁架、傷害等行為,來發泄內心對中國的不滿情緒,在他們扭曲的認知里,這是對所謂“中國強勢行為”的一種“反擊”。
從案件本身的一些細節來看,也存在諸多令人深思之處。
通常情況下,綁匪的主要目的是獲取贖金,而且在收到如此巨額贖金之后,仍選擇撕票,這樣的行為,反倒嚴重違背了常理。
這不禁讓人懷疑,此次綁架事件的背后,是否存在著除金錢之外更深層次的動機。
有可能是某些勢力企圖通過制造這樣一起惡性事件,來破壞在菲華人的安全感,進而影響中菲之間的民間交流與經濟合作。
若眾多華人因恐懼此類事件而選擇離開菲律賓,或減少在當地的投資與商業活動,菲律賓經濟必然會受到沖擊,而這或許正是那些隱藏在暗處的極端勢力所期望看到的結果。
另外菲律賓警方在辦理這個案子的過程中,其表現引起了大家廣泛的懷疑。他們所采取的行動,跟公眾的期待有點不一樣,而且這樣的話,就使得人們對整個案件的處理過程,更加擔憂了。
從郭從愿失蹤到遺體被發現,期間警方的行動遲緩,未能及時有效地開展營救工作。
在案件發生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而且警方對于案件的關鍵信息,像犯罪動機,嫌疑人身份之類的,其實都拒絕透露詳細情況。他們始終保持著沉默,沒有向外界透露一絲一毫的消息。
雖然事后成立了特別調查專案組,甚至撤換了菲國警反綁架大隊指揮官,不過說真的,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在輿論壓力之下的補救之舉,而非實實在在地為了快速破案。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菲律賓國內是否存在部分勢力對這類針對華人的案件持消極態度,甚至有可能暗中縱容此類事件的發生,以達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
在中菲關系的大背景之下,這起綁架且撕票的案件,無疑是一個特別糟糕的事件,甚至可能成為一個標志性的信號。
它不僅嚴重地,損害了在菲的華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且也對中菲兩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造成了極為巨大的負面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