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保時捷官方的銷售數據,一季度保時捷在中國市場的銷量暴跌42%至9471輛,這一斷崖式下滑也創下了品牌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的最大跌幅,反映出在新能源化加速推進期間,傳統豪華品牌面臨的生存困境,目前對于保時捷而言,后期重新贏回中國消費者的關鍵,在于能否從根本上適應中國市場的新競爭邏輯,接下來我們就來深度分析一下。
保時捷銷量坍塌的背后主要是國內汽車生態圈的重構,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突破50%,國內消費群體對智能電動車的接受度遠超傳統品牌的預期,以小米SU7(參數丨圖片)為代表的新勢力車型以保時捷三分之一的價格提供了更快的加速和更智能的用車體驗時,保時捷賴以生存的機械性能優勢被技術平權擊潰。同時Macan和卡宴等熱門車型,在理想L9、問界M9等新勢力車型的圍攻下,銷量也出現了大幅萎縮,這也體現出保時捷溢價空間在智能化時代被逐漸消弭。
其實從保時捷的產品線來看,在2019年保時捷便推出了首款純電車型Taycan,但隨后并沒有對車型進行持續升級,導致無論是續航還是智能化水平都逐步落后于蔚來、小米等品牌,目前雖然保時捷計劃在25年發布全新純電Macan,但其長達五六年的研發周期已經讓其失去了競爭力,畢竟當前國產品牌正保持著平均18個月的產品更新節奏,這也讓保時捷失去了趕超機會。
從我個人的看法來看,目前保時捷要想扭轉頹勢,首先需要進一步明確接下來的技術路線,“油改電”的過渡策略在當下已沒有太大意義,后期保時捷必須打造專屬電動平臺,這樣才能推出真正意義上的純電車型。在此過程中,保時捷要結合自身優勢,將電動化與性能基因深度融合,同時,智能駕駛和座艙交互需實現本土化適配,這樣才能讓仍然喜愛保時捷品牌的消費者動心。
而面對當前日益年輕化的消費群體,保時捷或也需要放下燃油車時代的“身段”,可參考小米的做法,通過拆解車輛來建立消費者的信任度,而在燃油車時代便做得比較好的車友圈文化需要延續,服務層面還能借鑒一些蔚來的運營思路,這樣才能服務好Z世代的消費者。
最后就是價格體系的重塑,保時捷需正視中國市場的價格敏感性,在維持品牌高端化的前提下應進一步優化成本結構,眾所周知,此前保時捷的車型主要依賴于選裝模式,這也帶來了消費者購車成本的快速提升,后期保時捷可以適當考慮在選配環節進行費用縮減,并通過增加基礎配置的做法提升整車的性價比,這也不會給品牌高端化形象帶來較大影響。
總結:
保時捷銷量的暴跌折射出傳統豪華品牌在新能源時代的不適應,當國內車企用“軟件定義汽車”的方式重構產品時,保時捷依然在頑固堅守其機械素質表現,這讓其不僅錯過了電動化轉型的最佳窗口期,同時也讓后期追趕變得困難,雖然目前有Taycan和純電Macan兩款車型,但無論在機械素質還是智能化表現上都要落后于國產品牌,要想真正扭轉頹勢,保時捷后期大刀闊斧地改革,不知道你怎么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