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地時間昨天傳來消息,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布林克即將辭職。美國方面沒有提及她辭職的具體原因,也沒說具體辭職時間。
注意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即將辭職”,不是美國撤回大使。一個是“證實”,說明確實是布林克本人提出的辭職。
既然提出了辭職,那么離開職務崗位,也就是近幾天的事。
布林克是2022年5月起擔任美國駐烏克蘭大使的。用中國一位老人的話說,她是“奉命于危難之間”,基本與俄烏戰爭的時間等長,也夠為難她了。
拜登時代難過還好過,特朗普時代難過真難過。
我們來看看這位女大使的立場,就知道她為何干了3年突然宣布辭職。
她是對烏軍事援助的堅定支持者,經常通過社交媒體和演講等渠道表達對烏克蘭的支持。也就是說,此前美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她是功不可沒的。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說:“在這3年里,她表現非凡,我們祝她一切順利。”
布魯斯肯定完布林克的工作之后,緊接著說了幾句我們不懂的話,我們不妨猜猜她要表達的意思。
她用了一個轉折詞“當然”,很有嚼頭。“當然,這同時也是一個提醒,當談到我們圍繞對話思考的問題時,我們知道我們正在(為和平)努力,這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布魯克顯然是指責作為美國駐烏大使,在“對話問題”上,犯了方向路線性錯誤的。“(為和平)努力,是我們關注的焦點”。特朗普上臺之后,一直為俄烏兩國“和平”而努力,而駐烏大使,顯然還沒有在“焦點問題”上獲得上峰的滿意。
攝影時聚焦出了問題,照片會模糊不清;在政治上聚焦出現問題,那可是跟不跟得上的問題。
這么說來,布林克大使的辭職,并不是她主動提出的,而是上面不滿意她的工作而動員(至少是動員)她辭職的。
她確實是跟不上總統的節奏。有心人做了一個統計,特朗普就職前的75天里,布林克53次發文批評俄羅斯及其軍事行動。在特朗普上臺后75天里,她僅提到俄羅斯5次。看來,她也會看眼色,她也想改變自己,但讓一個認清了誰是侵略者誰是被侵略者的人,去斡旋兩邊同時停火的事,她實在是力不從心。
既然不能斡旋,那就騎墻。而騎墻的日子也不好過,與烏克蘭的矛盾,就發生在一個星期前的騎墻事件上。
本月4日,俄羅斯軍方通過精準導彈襲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家鄉克里沃伊羅格,造成18人死亡,其中包括6名兒童(一說9名),56人受傷。烏克蘭說俄羅斯轟炸的是平民設施,俄羅斯強調轟炸的是軍事地點。輪到美國駐烏克蘭大使說話了,她說,這次襲擊事件就是因為雙方沒有停火造成的。她也沒有像往常一樣譴責俄羅斯,這就惹毛了澤連斯基。澤連斯基很不客氣地批評了這位女大使,“美國大使館的回應令人驚訝的失望——如此強大的國家卻做出如此軟弱的反應,甚至害怕提及俄羅斯的名字。”
如果是拜登時代,她一定會譴責俄羅斯,因為無論是平民設施還是軍事地點,歸根結底是俄羅斯發動戰爭造成。而在特朗普時代,這位大使哪能不跟特朗普保持一致呢?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可能讀者朋友們沒有關注。那就是烏美之間的礦產協議還在進一步談判,烏克蘭副總理斯特凡尼希娜證實,美國和烏克蘭代表團將在當地時間4月11日會面,就礦產協議進行技術協商。也就是我們這里的明天。
這個礦產協議,明顯是美國豪奪烏克蘭,但是,弱小的烏克蘭又不能斷然拒絕,只有一次次派代表團談下去,我想,烏克蘭高層在沒有得到美國方面答應的安全條件之前,是不會輕易在礦產協議上簽字的。
對于美國駐烏克蘭大使來說,心站在烏克蘭一邊,身卻要站在美國一邊,這是一個多么大的難題?她知道無法完成這個使命。
兩頭堵住水,中間淹死人——淹死了美國駐烏克蘭大使布林克!
執行和談計劃,她力不從心;繼續尸位素餐,她與烏克蘭的關系還會出現更大的裂痕;礦產協議明知不仁不義,但還得做烏克蘭工作。前狼后虎,她唯一的選擇就是辭職。
美國駐烏大使辭職,向世界表明了一個信號:美國高層因為特朗普偏袒侵略者一方而急劇撕裂,一部分人為了自己高官厚祿而昧著良心諂媚特朗普,如萬斯、布魯斯、馬斯克。一部分有良知的高官則紛紛離主子而去。不管美國在特朗普的任期里是重新偉大還是從此衰落,處理不好俄烏的沖突,處理不好與各國的關系,處理不好國內各階層的關系,特朗普注定是沒有好下場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