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三、四的下午,軍工社區活動中心都會變成歡樂的音樂海洋。這個由20余位銀齡志愿者創辦的音樂課堂,已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亮麗名片。近年來,音樂課堂累計服務居民超過2000人次,培養出50余名固定學員,年齡跨度從6歲孩童到70歲長者,真正實現了“老有所為、幼有所教 ”的美好愿景。
銀發丹心育新苗
79歲的陶承東老師是課堂的創始人之一,這位退休音樂教師每周堅持授課三次,已累計指導超過100名兒童。“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他邊彈奏電子琴邊示范,“換氣要像吹蒲公英一樣輕柔。”在他的悉心指導下,9歲的陽陽不僅學會了《歌唱祖國》,還在校園藝術節上獲得了表演機會。“陶爺爺教的不僅是唱歌,更教會了我堅持的意義。”陽陽驕傲地說。
不少家長也紛紛表示,“孩子在社區音樂課堂上課以來,人變得更加活潑、自信,情緒管理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感謝社區音樂課堂為孩子們提供了這么好的學習平臺,不僅豐富了課余生活,更讓他們在快樂中收獲成長!”
絲竹聲聲潤桑榆
在葫蘆絲教室,60歲的張淑蘭老師正在指導老人們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左手在上,右手在下,音孔要按嚴實。”她耐心地糾正著每位學員的指法。72歲的獨居老人李大爺是這里的“學霸”,從零基礎到現在能完整演奏5首曲目。“張老師不僅教我們樂器,更組建了夕陽紅樂隊,讓我們有了展示的舞臺。”李大爺邊說邊輕撫心愛的葫蘆絲。
社區主任劉小英反映,“部分老年人離退休后不能適應新的社會角色、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有了社區音樂課堂后,不少老人感嘆心情好了不少,胃口都比以前好了。”
薪火相傳譜新篇
這個充滿生機的音樂課堂,源于幾位退休教師的赤誠之心。從最初的童聲合唱班,發展到如今擁有電子琴、吉他、非洲鼓、葫蘆絲等多門課程的綜合課堂,銀齡志愿者們用專業與熱情書寫了社區共治共享的典范。
“我們正在籌備文藝演出,屆時音樂課堂的學員們將會登臺表演。”陶承東老師興奮地介紹。近期,音樂課堂還計劃推出“1+1+1”教學模式,即一位銀齡教師、一位家長、一個孩子共同學習,讓音樂成為連接三代人的情感紐帶。
在這個特別的課堂里,銀齡志愿者們用音符串起時光的珠鏈,不僅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創造了“老有所為、幼有所教”的動人樂章,他們用熱情與才華詮釋著夕陽無限好,晚霞更燦爛。(陜西欄目組編輯:李亞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