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地景區,正迎來一場“機器人熱潮”——有的化身“導覽員”,引導游客上車、檢票;有的化身“登山俠”,助力游客爬山;還有的成了行走的“演員”,既能唱歌又能跳舞……
在這背后,是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的熱潮席卷千行百業,兩個學科的交叉學科——“具身智能”也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上述場景不僅在重塑游客體驗,更直觀地反映“技術+文旅”的深度融合。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智慧旅游圖譜研究報告》顯示,近五年中國智慧旅游經濟規模增長1.4倍,彰顯技術驅動下的市場潛力。
在這背后,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和科技創新共同推動這一趨勢向前邁進,為國內文旅市場注入新動能。
機器“打工人”忙壞了
春晚節目《秧BOT》讓機器人火爆出圈。眼下,機器人正成為各大景區的“標配”。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假期,各地的機器“打工人”忙壞了,除了巡游、握手,還要提供送貨、跳舞等服務。更有機器人上崗景區“NPC”,從“臨時工”晉升為“老演員”。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值得注意的是,機器人角色的悄然轉變——從展示功能到實用功能。
今年年初,泰山景區測試的登山助力外骨骼機器人,幫助體力不支的游客征服陡峭山路;成都寬窄巷子的機器狗“巡邏員”能在夜間檢測異常溫度,及時預警火災風險;無錫黿頭渚景區櫻花樹下的AI咖啡店的機械臂,正以每杯1分20秒的速度制作拉花咖啡……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換句話說,它們正在成為景區運營的“參與者”,而不再是簡單的“信息亭”,并且,結合大模型,還能實現進一步的定制化。
例如,貴州推出的“小螞BOT”,本體是宇樹科技開發的機器狗,此后經由互聯網旅游公司“特訓”,以專門應對旅游場景。
它不僅能提供較為準確的當地旅游信息,還被打造成不同的“人設”。有媒體報道,“有的會說韓語,有的會說東北話,有的個性內斂,有的又比較‘社牛’,不同特點的小螞BOT讓交互溝通多了趣味性。”
此外,湖北恩施大峽谷的機器人“小青”,被設定為穿著花棉襖、性格親和且能歌善舞的“女孩”。有了差異化的設計,游客互動體驗就更為豐富,機器人也變成了有故事、有溫度的“身邊人”。
機器人作為載體,正深度適配文旅場景,其本質上是從供給側出發,滿足游客對新奇體驗的渴求,為景區注入更新的活力,而這也符合長期以來“文化+科技”的敘事。
以春節期間北京的“AI廟會”為例,機器人樂隊不僅能吹拉彈唱,演奏二胡、嗩吶等傳統樂器,還能與中央美學師生同臺揮毫潑墨,書寫“福”字贈予游客,此外,機器人還可以表演京劇唱念做打,上演川劇變臉。
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服務替代”到“體驗升級”
如果把機器人想象成人類,從事文旅行業的“他們”,是不是某天也能在“日有所思,夜有所夢”中,做上“文旅夢”?
從當前發展來看,機器人在文旅領域的應用已從概念走向落地,并逐漸從邊緣走向核心。
政策層面,“人工智能+機器人”是大勢所趨。像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具身智能便被劃為未來產業,并得到各地越來越多的支持。在上個月底舉辦的成都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大會上,記者便切身感受到了這一氛圍。
放到全國層面來看,像是推出了小螞BOT的貴州,便計劃到2025年打造10個文旅大模型應用場景,推出“AI游貴州”智能體,落地文旅場景應用。
實際上,正是具身智能的發展,為機器人在文旅場景的應用提供了新可能。其將人工智能融入物理實體,賦予其感知、學習和與環境動態交互的能力。這正是文旅場景所需要的——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根據游客需求提供個性化服務。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一種可能是,隨著大模型技術的進步和算力成本的下降,機器人的語言理解、知識儲備和情感表達能力將顯著提升,為文旅體驗帶來不同的體驗。
而在“悅己”,也就是滿足情緒價值,成為旅游消費升級重要路徑的背景下,以Z世代消費者為代表的群體更為機器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他們成長于數字時代,對科技應用有著天然親近感,追求個性化、沉浸式的體驗。機器人所能提供的科技感、互動性和社交媒體傳播價值,恰好符合他們的消費偏好。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推進“機器人+景區”融合方面,目前仍有不少難點。技術鴻溝、成本高企等問題都需要得到系統性解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