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枷鎖下的困惑:不敢直面沖突
在《浪姐6》的舞臺上,62歲的葉童和31歲的房琪,可謂是上演了一場教科書級的“社交修羅場”。
在第二次公演組隊的環節,葉童因為看重房琪的創作能力,和同樣作為隊長的李藝彤一起,為房琪亮起了燈。
而房琪的心儀隊長,是李藝彤。
想必她沒有料到,作為姐姐們心中的偶像和圈里的前輩,葉童會給自己留燈。
然而,這樣的驚喜和肯定,卻硬生生把房琪難住了。
她一手握著話筒,一手捂著嘴巴,一會兒站在原地苦笑,一會兒彎腰糾結,就是不知道如何拒絕葉童。
看到房琪如此為難,聰明的葉童想必也知道了房琪的選擇。
她果斷按下了燈,拋下一句“我不喜歡糾結的人,算了。”
這一滅燈,彈幕上滿是對葉童的點贊。
“葉老師就是高級,霸氣!”
對此,房琪總算松了一口氣,終于可以不用直接拒絕葉童老師了。
這時候,如果房琪走過去擁抱葉童,看著她的眼睛,真誠地說聲謝謝,也是一場你情我愿的皆大歡喜。
可偏偏,房琪要后補一番這樣的“拒絕感言”:
這句話,讓主持人和在場的其他姐姐們詫異不已,彈幕上也是嘩然一片。
是的,前半句沒問題。
后半句,真的有點冒犯了。
“擔心她的精力”,你是說葉童年紀大了,擔不起隊長的重任嗎?
而葉童的反應是,她并沒有像房琪那樣講客套,更沒有去自證,而是甩過去一個“哦,是嗎”的不可置信的表情。
可能意識到自己說錯了話,房琪為了打圓場,馬上又對葉童補了一句:
說實話,看到這里,我真為房琪捏把汗。
什么叫“玩得開心”?
你的意思,葉童只是來玩的嗎?
在你看來,幾十位姐姐里面,就數葉童年紀最大,而且又有名氣,蛇年還上了春晚,來這里不是參加節目,而是收割流量的?
房琪其實是一片好心,她雪上加霜的失言,只是為了安撫被自己拒絕的葉童,并且假想葉童會因此受到傷害。
只是沒想到,結果弄巧成拙,適得其反。
這一下,葉童終于忍不住了。
她拿起話筒,帶著招牌式的微笑,鄭重其事地告訴房琪:
葉童老師一句話,讓人瞬間乳腺暢通。
是的,就該這么懟。
不難看出,葉童根本不像房琪那樣內耗。
怎么想,就怎么說,不矯揉造作,讓人感覺真實,接地氣。
這樣的葉童,既硬核,又通透。
而房琪明明是想“委婉拒絕”,卻被貼上“低情商”和“虛偽”的標簽。
細想之下,房琪的糾結,又何嘗不是普通人的縮影?
她不敢直說“我想選別人”,而是用“為你好”的借口粉飾拒絕,生怕對方不開心。
她明明不想要,卻不能直白地表達出來,而要拐彎抹角,硬找個其他的理由來搪塞;
她明明想拒絕,又擔心自己會淪為別人眼里的“壞人”。
面對沖突,她不敢正視內心真實的聲音,不能做到一致性表達。
這種“不敢得罪人”的擰巴,像極了生活中面對同事請求、朋友邀約時,明明想拒絕卻硬扯理由的我們。
比起霸氣回懟的葉童,那個不敢得罪人的房琪,才是我們大部分人最真實的樣子。
害怕沖突的底層,是剝奪了別人“不開心”的權利
房琪的拒絕,看似體貼,實則暗藏著一種傲慢,甚至是侵犯。
為什么這么說呢?
在她心里,已經默認了葉童無法承受被拒絕的失落,于是擅自為對方的情緒去“兜底”。
可她沒有想過,葉童會不會失落,又該如何療愈這種失落,那都是葉童自己的事,跟她房琪毫無關系。
在心理學上,這叫課題分離。
也就是說,我的情緒,由我處理,你的情緒,歸你管理。
每個人都只需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無權干涉他人的感受。
葉童能否接受拒絕、如何消化情緒,是她自己的課題。
而房琪的課題,是坦率表達和明確做出選擇。
現在房琪去為葉童的情緒“兜底”,先不說她口中那些腦短路的“懷疑你精力不足”,“希望你玩得開心”,
光是這個“兜底”行為,本身就是對葉童心理邊界的一種侵犯。
這種侵犯,看似是房琪因為害怕沖突而做出的一種“補救”。
實際上,它的底層邏輯,就是剝奪了別人“不開心”并且為這種“不開心”去負責的權利。
作為公眾人物的房琪如此,現實生活中,我們普通人,這樣的越界行為,更是隨處可見。
同事求你幫忙,你明明忙到焦頭爛額,卻謊稱是“家里有事”;
朋友找你借錢,你怕傷感情,借口“手頭緊”,而不敢說出真實的顧慮;
閨蜜問你新買的衣服好不好看,你怕對方傷心,只好違心說“很適合你”。
這些“善意的謊言”,本質上是事先預設了你的拒絕或者否認會傷害到對方,并且將對方的負面情緒攬到自己身上,剝奪了他們面對真實、自我成長的機會。
就像房琪,她以為用“精力不足”這個托詞,能保全葉童的面子。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葉童感受到的不是被照顧,而是被輕視。
這一切,都源于房琪不敢面對沖突。
房琪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明確做出選擇,并且坦率表達選擇的原因。
把社交溝通的重心,放在自我身上,說出自我感受,堅持自我選擇。
并且,永遠相信:
那些你自認為會受傷的人,他們有自己獨立面對挫折的權利,也有消化情緒的能力。
害怕沖突的背后,是低估了別人,高估了自己
看了房琪和葉童這場引發熱議的“大型社交修羅場”,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忍不住去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么我們總在拒絕別人時心驚膽戰,如履薄冰?
為什么我們總覺得一個“不”字說出口,對方就會受傷?
為什么我們在面對沖突時,總是含含糊糊,不敢明確表態?
其實說到底,不是別人太脆弱,而是我們高估了自己。
用心理學深層次的動因來解釋,這叫“全能自戀”。
我們總是誤以為自己的一舉一動,能影響別人的心情,改變他人的決定,甚至摧毀一段關系。
我們隨便跺一跺腳,世界就能地動山搖,就能掀起一場龍卷風。
卻從來不曾想過,你是把自己想象得有多強大,別人才會因為你的一個眼神、一句話而受傷?
殊不知,你在你的假想強大里一廂情愿,糾結內耗,而別人,壓根兒沒把你的一言一行放在心上。
這種把自己想得很強大,把別人想得很脆弱的全能自戀心理,源于嬰兒時期“我一哭,世界就圍著我轉”的原始記憶。
成年后,我們仍在潛意識里高估自己的影響力,低估他人的承受力。
房琪的猶豫和為難,正是如此。
她預設葉童會因拒絕而失落,卻未意識到,葉童的豁達,遠超她的想象。
葉童事后針對于房琪事件,在社交動態上公開回應。
那一句“女性之間,應惺惺相惜”,顯然早已看淡人際糾葛。
她的淡然與自洽,狠狠打臉了房琪的假想強大。
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這樣活得通透的“葉童”,真的很少。
面對沖突,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那個顧慮周全與左右為難,陷入自戀陷阱的“房琪”。
在婚姻里,伴侶明明只是需要一個人靜靜,我們卻總覺得,如果我們不在他身邊噓寒問暖,他會很難過。
親子關系里,孩子一遇到點挫折,我們就馬上進入擔憂模式,假想著如果沒有我們的參與,孩子會過不了這個坎。
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別人根本沒有我們想的那么脆弱。
而我們,更沒有我們想的那么強大。
面對沖突,做葉童,還是做房琪?
葉童的“剛”,是一種稀缺的自我堅定。
而房琪的“柔”,卻是普通人困于社交焦慮的常態。
沒有誰是誰非,孰是孰對。
但面對沖突,我們還是應該像葉童那樣,只專注于自己的感受,只關心自己的課題。
無需在模糊不清的邊界里,打著“怕傷害別人”的名義,替別人的情緒去兜底。
拒絕時,干凈利落,“很抱歉,我另有安排”;
表達時,直擊核心,“我選她,因為她更適合我的規劃”;
學會信任他人的生命力,允許對方短暫失落,也相信他們能自我修復。
做到了這些,我們終將會明白:
直面沖突,不是冷漠,而是對彼此最大的尊重。
就像葉童霸氣滅燈時那句毫無負擔的“我不喜歡糾結”,背后是對自我價值的篤定,也是對他人力量的信任。
成年人的世界,本就需要一點“敢得罪人”的勇氣。
因為真正的溫暖,從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坦誠相見。
真正的力量,從不是我擔心你,而是我相信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