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午12時01分,我國宣布對原產于美國的所有商品,再加征50%關稅,總稅率飆升至84%,作為對美方此前將中國輸美商品關稅提升至104%的直接反擊。
看到我國的強硬態度后,一些外國媒體開始“危言聳聽”。它們表示,這一輪交鋒,標志著中美貿易戰進入“無上限”階段,雙方關稅疊加后,中美商品跨境流動成本已突破經濟學意義上的“臨界點”,中美“實質脫鉤幾成定局”。
據聯合早報報道,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陳波指出,當前中美互加關稅已淪為“數字游戲”,除極個別特殊商品外,普通商品貿易恐怕將趨近于零。
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對華進口額達4269億美元,而中國自美進口僅1478億美元,貿易依存度的懸殊,意味著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將承受更直接的沖擊。
由于美國早早就開始限制向我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對于我國消費者而言,少買美國商品,并不意味著天會塌下來;
不過,對于美國消費者而言,中國大量的廉價商品,是他們維持日常生活的生命線。一旦失去了中國廉價商品的供應,美國的通貨膨脹還會變得更加嚴重,這將會加劇美國的社會矛盾。
事實上,我國此次強硬反制,既是對“極限施壓”的堅決回應,也為未來談判保留了“對等妥協”的空間。畢竟,我國對美國商品加征的關稅,依舊要低于美國對我國商品加征的關稅。
面對美國的無理挑釁,我國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首先,我國已經加速了經濟內循環,通過擴大內需、優化產業鏈、促進消費,對沖外需萎縮風險。
數據顯示,我國國內市場消費占比,已從2018年的38%,提升至2024年的46%,內需成為我國抵御外部沖擊的核心支柱;
其次是不斷拓展供應鏈,我國依托“一帶一路”等戰略,構建多元化進出口替代網絡。近些年來,我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額迅猛增長,東盟成為了我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最后,我國從各個角度對美國展開反制。除了加征關稅之外,我國將12家美國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并在WTO發起訴訟,通過國際規則反擊單邊主義。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正遭遇內外雙重反噬。對內,美國農業、制造業已經遭到了猛烈沖擊;對外,歐盟、加拿大等盟友也開始反制美國,美國正面臨四面楚歌的境地。
更致命的是,美國試圖通過關稅戰重塑制造業的愿景,幾近破滅。大量企業因為美國的反復無常,選擇堅定地留在中國,拒絕把制造業搬到美國去。摩根大通預測,若中美貿
易戰持續,美國經濟衰退概率還將進一步提升,這會使美國成為大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