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網上冒出一大群有證或無證的“食品營養專家”,有的在各大電視臺生活頻道做講座,有的自制小視頻,還有一些是發表于不同網站的“雞湯文”,都是教人如何吃飯的,并給出一日三餐的搭配“方略”。也不知是誰抄誰,大同小異,千篇一律,打著“為了您的健康”旗號,統統講究“早餐吃飽,午餐吃好,晚餐吃少”。
在吃的問題上,我是任性且不受約束的。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怎么吃。俗話說,親不過姑舅,香不過豬肉。專家們口中的“垃圾食品”,如紅燒肉、熘肥腸、火腿腸等,我總在吃,還覺得“胃虧肉”;各種甜品、糖塊兒和油炸食品,我也愛吃,從不節制;水果更是我的大愛,南方的,北方的,東方的,西方的,只要是市面上有的,讓我瞅見了,就會第一時間買來嘗鮮;而專家們反復強調的蔬菜,卻是我的大敵,嚼在嘴里渣渣越越的,很不喜歡,故吃得少。我深信老婆婆在世時常掛在嘴邊的名言:想吃就是補,吃了一輩子飯,還不會吃啦?
三年新冠疫情來了。前兩年,為預防自身不被傳染,只是宅家,或者按部就班在街道社區指定的時間,指定的地點,做核酸檢測打疫苗,當時身體健康如常。但第三年的12月初“放開”后,我與先生先后都“陽”了。女兒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一直未“陽”。先生先我而“陽”,三天痊愈,之后一直感覺良好。看來“陽”并不像他人描述得那么可怕。我隔天也“陽”了,高燒退卻,自己覺得好了,可是之后不知怎地,老是頭暈,天旋地轉。想想,這可能是“陽后癥”吧,過幾天也會像先生那樣好了。
突如其來接到大哥電話,說婆婆走了!大哥說,媽中午說肚子不舒服,下午四點多就走了。期間,婆婆還與她最掛念的三兒子——我的先生通了電話。婆婆走了,我與先生萬分悲痛!先生急訂回老家最快的一班高鐵,我執意同去。先生勸說,瞧瞧你這“天旋地轉”的樣子,回去我還得照顧你呢;我先回去,事情很多,你好一些再回,好嗎?先生回老家奔喪的頭幾天,我的頭暈更加嚴重,盡量咬牙忍著,忍著,終于有一天“忍無可忍”,掙扎著打車去離家最近的三甲醫院——潞河醫院。
該院是我的合同醫院。服務臺讓我掛神經內科的號。刷碼,掛號,排隊,等候。排隊的病人一個個歪斜著,加上陪伴的親人,坐滿了候診大廳以及過道的每一個犄角旮旯。我的號是三位數,何時才能排到?我幾次感到頭暈得快要虛脫,與前臺女護士說明緣由,請求能否行個方便,讓醫生先給我看一下,嚴詞拒絕!頭暈惡心,眼睛模糊,實在頂不住了,非常恐懼自己從此見不到先生和女兒,非常恐懼!萬般無奈,從不求人的我,只好打電話求助一位認識不久的平安保險公司的女士,請她幫我送一杯紅糖水。不一會兒,糖水送到,飲后感覺好了許多。其實,我與該女士僅只一面之緣,送水,陪我,故心存感激。看醫生后,我抽血做生化檢驗,做CT,做心電圖(核磁共振需預約另做);CT片出來無大礙,生化檢驗隔天可查,只是心電圖顯示“心肌缺血”,取藥后,“一面之緣”開車送我回家,急忙趕著去上班。
安葬了婆婆,先生未吃午飯,便匆匆登上高鐵趕回。又陪我徹底檢查了一遍,單子片子上的各項數據,都顯示正常;再次做了心電圖,心肌缺血也好了。但是,頭暈伴隨著惡心,無休無止,搞得我對自己的健康產生嚴重懷疑,變得敏感脆弱,疑神疑鬼。頭暈襲來,便懷疑自己的五臟六腑心肝脾肺都有毛病。一次次掛急診去醫院,一遍遍做心電圖、心臟彩超、腦頸部CT、化驗血項等。稍后回到陽泉,大姐又帶著我去她工作的兩所醫院,找頂級專家為我診治;哥嫂陪我去嫂子退休前工作的醫院,咨詢著名內科專家,并做了心臟彩超……我們也到另一所合同醫院——北京醫院掛專家號,又是驗血,又是拍片子,一通檢查出來,圖像和數據顯示,仍與先前差不多,沒什么大問題。專家讓停了藥,也給開了藥,中藥西藥都吃了,但頭還是暈得不行。
“陽后癥”太可怕了!先生將我在不同醫院檢查的化驗單及各類片子,發給京城兩個大醫院的老同學咨詢,一位是先生同村的小學一年級同學(著名腦外科專家),一位是先生的高中同學(著名中醫藥專家),他們均給與有效的幫助,先生稱他們“大醫生”。某日,我又暈得不行。先生說,“腦科大醫生”的醫院離得太遠,就近到“中醫大醫生”的醫院去看看吧。約好,就診,診斷為氣血兩虧。“中醫大醫生”一副湯劑下去,我自己就感覺不“虧”了!“大醫生”還特地叮囑,平時要注意飲食搭配,多吃些蔬菜水果。
由于我向來不喜歡吃蔬菜,平日里很少做飯的先生,擔心我“偷工減料”,故每天早晨下廚煮湯,美其名曰“湯頭”。三十多年前,我和先生回他的老家山陰縣高莊村,在縣城岱岳鎮下車后,總要先去看望九叔九嬸。九叔是全國著名老中醫、朔州市中醫精神病醫院院長,九嬸也是著名老中醫。九叔跟侄兒聊天的時候,九嬸也跟我拉家常,聊著聊著就聊到老人家的“老本行”,為我背誦“湯頭歌訣”(中藥的配方),比如“小柴胡湯”“四君子湯”“逍遙散”“四逆散”“龍膽瀉肝湯”等等。多少年來,每一次見面,九嬸都會給我背“湯頭”。
不過,此“湯頭”非彼“湯頭”。先生制作的“湯頭”,就是一小鍋清水煮菜湯,擱一點鹽,稍加一點醬油,提味。他特地拜托大同工作的本家侄兒,購買了上好的恒山黃芪;加上女兒專門網購的四川花椒和麻椒;再配上鮮姜、白蘿卜、蔥白做湯底。北芪補氣,花椒和麻椒消炎去濕,蔥白散發通氣,還有袪寒暖身辟惡解毒的鮮姜。先生常說,《論語·鄉黨》記載孔子有“八不食”,但是飯桌上“不撤姜食”,只是“不多食”而已。我的媽媽一生喜歡吃姜,鮮姜泡姜都吃,腌咸菜也是姜與蘿卜參半,媽媽至今耳聰目明,面色紅潤,本月20日是她老人家的百歲壽誕。俗話說,早上吃姜,如喝參湯;晚上吃姜,如吃刀槍。所以先生的早湯,必放鮮姜,同時還放白菜和豆腐——白菜豆腐保平安嘛。當然,每天早晨,一人一個煮雞蛋,也是少不了的。
其它菜品和菌類,則是隨著時令的變化而變換。有提高免疫力的各類菌菇,如牛肝菌、羊肚菌、雞樅菌、猴頭菇、金耳等;有補充維生素的菜蔬,如芹菜、蓋菜、菠菜、油菜、莧菜、紅菜苔、豌豆尖、冬瓜、南瓜、苦瓜、鮮筍、西紅柿、鐵棍山藥等;還有美容養顏輕身補血的枸杞、紅棗等等。每天的“湯頭”,都有十幾種包括菌菇、蔬菜、山藥、紅棗等不同種類的食材,起鍋前再切幾片黃瓜根蒂處的細頭兒,湯味更加清新爽口。我們還向在深圳工作的女兒學習,去“盒馬鮮生”店挑選一些平日并不熟識的南方菜品,諸如馬蘭頭、魚腥草、清心菜、板藍根菜等。
在探索新菜品的過程中,不時便會在不經意間遇到驚喜。比如前幾天,我和先生在“盒馬”店偶遇“水性楊花”菜,毫不猶豫購一盒嘗鮮,爽嫩,滑甘,可口。另一次,我拿起一盒只有稈沒有葉的細棍兒菜,問先生,這是啥菜?先生瞅瞅標簽上的說明,笑著說,嗬,有來頭——這不就是蘇東坡先生筆下的“蔞蒿”嗎?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不知是“湯頭”的作用大,還是逛菜市太開心,一年多過來,我早已扔掉了藥瓶瓶與藥罐罐,而頭暈的狀況卻“大為改觀”。先生本來就紅光滿面,現在更加神采奕奕。“湯頭”“湯頭”,一日之晨湯為頭,已成為我們家鐵定的“早課”。
2025年4月10日寫于京東果園
戴美帝,本名戴東英。祖籍山東萊西。曾在陽泉市公安局工作多年,于2001年調入北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會員,陽泉市書法家協會會員。有散文雜文發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紀檢監察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社會報》《人民公安報》《北京晚報》和《散文選刊》(原創版)等報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