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眼中人人喊打的蟑螂,卻被中科院專家稱“全身都是寶”!
甚至直言平常吃的、用的東西,大多都有它的存在,當看到它所制作的東西時,網友也是直呼“天塌了”!
難道說蟑螂真的是“寶貝”?還是說這是專家為了吸引眼球而制造的噱頭!
蟑螂的隱藏的價值
蟑螂有大用,并不是現在才出現的,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其中記載“蜚廉,味咸。主治血瘀癥堅寒熱,破積聚,喉咽閉,內寒無子”。
《本草綱目》等歷代重要本草典籍也均有關于蟑螂藥用的記載,現在,科學研究更深入地驗證了這些古老的看法,并發現了更多優點。
從蟑螂身體里提取的抗菌肽,能夠廣泛殺死多種細菌和病毒,而且與常用抗生素相比,細菌不容易產生抵抗力。
這使得蟑螂抗菌肽在對抗那些“超級細菌”時,展現出非常大的優勢和潛力,臨床常用的康復新液,正是美洲大蠊乙醇提取物制劑,可使燒傷創面愈合時間縮短30%。
生活中,也處處都存在蟑螂的身影,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比如一些護膚品和花生醬等產品,也許就含有蟑螂的成分,這些成分可能來自蟑螂翅膀或軀干,經過加工后成為潤滑劑或粘稠劑。
部分商家會打著“零添加”的旗號,將蟑螂提取物作為一種“天然”成分加入產品,既能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產品的需求,又能降低生產成本,如果有人感覺到不適,可以在購買商品時,需要更加注意成分表,了解產品的真實情況。
國際品牌修復精華中的活性肽、網紅面膜的“神秘保濕因子”,實為蟑螂甲殼提取的甲殼素,其保濕效能是透明質酸的3倍,化妝品行業通過“昆蟲蛋白”、“殼多糖”等專業術語,悄然將這種古老生物轉化為高端護膚品的核心成分。
我們常吃的巧克力可能含有少量昆蟲碎片,這是因為可可豆在發酵晾曬時容易吸引昆蟲,蟑螂等昆蟲也會混入其中,難以避免,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甚至設定了巧克力中昆蟲殘留量的標準,這意味著我們幾乎不可能完全避免吃到極少量的昆蟲成分。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直呼“天塌了”,覺得蟑螂就是臟東西,想到自己用過或者吃過,心里生出一絲膈應,但其實不比擔心,一般這些企業使用的都是正規養殖的,不是路邊隨意抓的。
用于制藥的美洲大蠊都來自專業養殖基地,這些基地嚴格控制衛生條件,確保蟑螂的生長環境清潔,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病菌污染。
養殖采用全封閉無菌環境,從卵鞘孵化到成蟲加工全程隔絕病原體,對比實驗顯示,養殖個體攜帶的細菌總數僅為野生種的0.03%,所以大家不能簡單地將藥用美洲大蠊和家里的蟑螂劃等號,
蟑螂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很久,比人類出現早得多,大約有3.5億年,它們生命力很強,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厲害,說明它們在生態系統中起著特別的作用,可能還非常重要。
我們討厭蟑螂,主要是因為它們常在臟地方出現,讓人擔心會傳播疾病,但是,人工養殖的蟑螂跟家里亂跑、帶著細菌的野生蟑螂完全不一樣,生長環境和衛生條件存在天壤之別。
四川某養殖基地的數億只美洲大蠊,每日可處理15噸餐廚垃圾,通過特制制漿機粉碎、封閉式飼養系統,這些“清潔工”將有機廢物轉化為昆蟲蛋白飼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率超90%,相比傳統填埋,該模式減少甲烷排放量達76%,一舉兩得。
而且蟑螂還是優質的動物飼料蛋白來源,將美洲大蠊作為飼料或飼料添加劑,能夠增加動物的營養,增強其抗病能力,同時降低飼養成本,使飼養模式更加經濟環保,比如在一些水產養殖中,使用蟑螂飼料可以提高魚類、蝦類等的生長速度和免疫力。
人們往往對蟑螂有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并且更傾向于規避那些不了解的風險,即便天然提取物更好,他們也因為對來源的疑慮而選擇工業品。
這也是中科院專家站出來為蟑螂“正名”的原因之一,自然界沒有絕對的“害”與“益”,大家要逐漸接受。
結語
從藥用價值到食品、化妝品領域的應用,再到在環保、科研等方面的作用,蟑螂確實處處都是寶,不過,要讓公眾真正接受蟑螂的這些價值,還需要加強科普宣傳,提高公眾的認知水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