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工作中,他們經(jīng)常提到的困擾就是厭學、拒學,甚至會發(fā)展到休學的情況。
更可怕的是:
孩子陷入「厭學—網(wǎng)癮—躺平」的惡性循環(huán)。
家長從打罵、耐心教育再到順其自然,任由孩子放松成長,最終都收效甚微,走向迷茫:這樣的孩子,還有救嗎?
厭學的背后到底是怎樣的身心機制?
怎樣打破這種僵局?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觀點:厭學并不是偷懶,不是討厭學習,而是學習動力系統(tǒng)的「發(fā)動機熄火了」。
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習動力不足與大腦多巴胺獎賞回路密切相關。
打罵為何無用?
《Nature》最新研究顯示,長期高壓會導致大腦紋狀體多巴胺分泌減少,直接削弱學習行為的獎勵反饋。
當孩子無法從學習中感受到任何成就感和意義時,越是催促他「你必須要好好學習」,孩子壓力越大,越難找回學習動力。
耐心教育為何失效?
神經(jīng)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負責規(guī)劃決策)和邊緣系統(tǒng)(掌管情緒)一直處于激烈「拔河期」。
越是自以為是的「說教」,越會讓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tǒng)失控,情緒爆發(fā)。
那么順其自然可以嗎?
單純放松也許只會適得其反——根本的「無法充電問題」并未解決。
在清楚厭學的本質之后,我們來探討厭學的原因。
所有行為的背后,除了生理神經(jīng)機制,都有著復雜的個人(情緒、性格等)、家庭、社會原因。
焦慮、抑郁情緒會觸發(fā)「劫持」,憑空讓孩子的認知能力消失。
《柳葉刀》研究顯示,我國12-18歲青少年抑郁檢出率達24.6%,這些孩子往往出現(xiàn)認知靈活性下降,形成「越學不好→越焦慮抑郁→越逃避」的惡性循環(huán)。
《Sleep》雜志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每天少睡1小時的初中生,工作記憶容量下降幅度相當于老化4.5歲。但我們常誤把熬夜當勤奮。
如果父母把「別人家的孩子」掛在嘴邊,孩子會接收到強烈的存在性焦慮。
家長每一次的負面評價,都會降低孩子前額葉皮層激活度,導致他們在面對問題和挑戰(zhàn)時缺乏必要的冷靜和理性判斷。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請家長們以鼓勵和理解為先,避免不必要的批評和負面評價。
校園欺凌受害者出現(xiàn)厭學的概率是普通學生的3.2倍。
「社會性疼痛」在大腦中的反應與生理疼痛高度相似。
目標價值感缺失,會讓孩子發(fā)出「學習有什么用」的疑問。
缺乏自主選擇權的強制學習會導致海馬體神經(jīng)新生減少,直接影響知識存儲。
當五大厭學推手不斷發(fā)力,就會把孩子推向更容易獲得多巴胺的網(wǎng)絡世界。
一邊是令人焦慮、痛苦的學習,一邊是輕點手機就能獲得的快樂,此刻,怎樣才能做出所謂「正確的選擇」?
情緒問題、同伴關系問題、學習壓力問題、個人成長問題都可以找咨詢師進行改善,但不能忽略的是:家庭的影響。
以下是一些可以實操的小方法:
→ 孩子把作業(yè)分解為15分鐘「游戲關卡」,每完成一關立即給予具體及時的反饋(如擊掌慶祝)
→ 家長用「3:1正負反饋比」溝通:指出3個進步點后再提1個改進建議
→ 每周設置「電子設備靜默日」,全家共同閱讀/運動
→ 家長示范「成長型思維」:遇到不會的學習題目或生活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查資料、找方法解決
→幫助孩子了解游戲的結構及盈利方法
→和孩子共同了解短視頻背后的成癮機制、網(wǎng)絡主播背后的mcn機構等
→ 一起探索漫畫從人物小傳、形象、構思、分鏡開始是如何畫成的,不同的動漫主角有著怎樣相似的設定
總之,嘗試拆解讓孩子「沉迷」的對象,讓孩子理解「表面世界」背后的運行機制,產(chǎn)生自發(fā)的思考和探索欲。
→嚴格執(zhí)行「睡眠保護計劃」:例如睡前90分鐘全家開啟進入睡眠模式,停止電子設備使用,調暗燈光等。
→ 每周三次戶外運動,提升內(nèi)啡肽分泌。
如果孩子的情緒問題比較嚴重,建議家庭與學校協(xié)作,為孩子構建一個情緒安全場所。
→與老師約定「情緒安全時刻」,當孩子焦慮或抑郁發(fā)作時可暫時離開教室調整。
→在書包里夾層放「能量卡片」,寫上應對負面情緒的「急救口訣」:例如應對焦慮「我很安全,我有庇護所,我有爸爸媽媽的支持」。
厭學并非一天形成,要重新找回學習動力,同樣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效果。
當孩子某天突然說「這道題有點意思」或者突然開始溝通「游戲令人成癮的核心機制」時,我們建議家庭立即放下手機全力傾聽——這是多巴胺系統(tǒng)重啟的重要信號。
孩子學習的過程,即是探索世界的過程。
成年人要做的不是「無能狂怒」,而是理解后的包容、冷靜的引導和持續(xù)的以身作則。
最重要的是與孩子相伴探索世界過程中,「自我心理賬戶」的不斷充盈。
豐盈的家庭,才會養(yǎng)出主體性更強、意義感更豐富的孩子。
審核醫(yī)生:梁艷
插圖:金三兒
免責聲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內(nèi)容均為科普知識介紹,不含有推薦、證明等廣告屬性。科普內(nèi)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y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y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xiàn)極限詞,為醫(yī)生臨床經(jīng)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無廣告屬性。如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或對文中來自網(wǎng)絡未能找到出處的圖片有版權異議,請發(fā)郵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