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最終選擇了陜北作為目的地,這個目的地是什么時間確定的呢?事實上,在1934年、中央紅軍從江西根據地突圍時,究竟要轉移到哪里、并沒有定數。
當時,紅軍決策層的做法是邊打邊走、邊走邊看,不斷地調整著方向;到陜北、去建立中央根據地,并不是開始長征時的初衷。直到1935年9月上旬、紅軍進了小鎮哈達鋪之后,目的地才得以選定。
哈達鋪是個處于隴南宕昌縣(現屬于甘肅隴南市)的普通小鎮。紅軍當年在這里做出了改變前途、奠定未來的選擇,源于在小鎮郵政所里發現的一摞舊報紙。毛主席等中共領導從報紙中得知:在西北方向的陜西北部,有劉志丹等人領導的紅26軍5000余人和六七個縣域大小、十數萬民眾的蘇區根據地。
同時,在報紙上、主席還看到:徐海東等人領導的紅25軍3000余人已與紅26軍在陜北會合。這些消息,讓一直在迷茫中尋找出路的紅軍里看到了方向,主席迅速作出向陜北進發的決定。
那么,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主席當年看到的報紙,是那一家報紙呢?2005年版的《隴南市志》相關章節記載:紅軍在哈達鋪找到的報紙是《大公報》,報紙日期分別是1935年7月23日、27日、29日和8月1日。
胡政之(前排右一)和報館同事
《大公報》館
《大公報》是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的,起初因為“敢言”而名滿動全國;后因傾向于北洋政府而衰落。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6月,吳鼎昌出資5萬元,邀胡政之、張季鸞組成新記股份公司接辦該報。
這里要著重說一下《大公報》的胡政之。胡政之,1889出生、成都人。當時在《大公報》任總經理、副總編輯,創造了一系列獨具風格的辦報經驗,被視為“報界巨子”。
當時,他絕對不會想到,他的報紙、給迷茫中的紅軍指明了一條出路。他當時也絕對也不會想到,他手下的一個記者,會在56年之后、成為中國最高新聞獎項的名字。1991年,中國設立最高新聞獎項“范長江新聞獎”;2000年,范長江創建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協會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被國務院確定為“中國記者節”。
1935年5月,26歲的范長江從北平趕到天津,找到《大公報》總經理胡政之,說:“我要去考察西北,去了解紅軍。”胡政之立即答應,支付這個年輕人每月15元稿費、請他為《大公報》寫稿。
接下來,這個年輕人開啟了自己的“成(都)蘭(州)之行”。歷時10個月,獨立進行了長達3000公里的新聞采訪活動,寫下的一系列報道,滿足了國統區讀者了解紅軍和長征的渴望,可謂轟動一時。1936年,《大公報》將范長江的相關文章結集出版了《中國的西北角》,“第一次真正、公正、客觀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行蹤和影響”。
到了1937年2月9日,在延安采訪的范長江與主席徹夜長談后,回上海寫了《動蕩中之西北大局》,更是將國民黨在“西安事變”上的謊言掀了個底朝天。
胡政之
胡政之家庭照
據說,遠在延安的主席看了范長江的文章后,親筆致信,以“弟”自稱:“長江先生:那次很簡慢你,對不住得很!你的文章我們都看過了,深致謝意!寄上談話一份,祭黃陵文一紙,藉供參考,可能時祈為發布。甚盼時賜教言,匡我不逮。弟,毛澤東。”
如果說以上這些,是《大公報》胡政之的“無心插柳柳成蔭”,那么在重慶談判期間,他和主席之間的交流就是有意而為之了。1945年8月,毛澤東飛抵重慶參加國共談判。9月20日,胡政之以個人名義設宴歡迎。宴會上,有人提到“共產黨不要另起爐灶”,主席當即指出:“不是我們要另起爐灶,而是國民黨的爐灶里不許我們做飯?!?/p>
在座人士無不為主席含義深刻、一針見血的幽默作答頻頻頷首。宴會結束時,外勤記者張蓬舟提出讓毛澤東為報館職工題詞的請求。他當場題寫了“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這是毛主席第一次手寫此五字。
據稱,抗日期間,曾有中外記者團訪問延安,主席舉行歡宴時,執意要《大公報》的記者孔昭愷坐在首席,并舉杯說:“只有你們《大公報》拿我們共產黨當人。”
胡政之1949年4月14日在上海病逝。此去經年,值其忌日,如去特以此短文以致對胡先生的追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