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是世界三大常見癌癥之一,也是威脅我國居民生命健康的重要病因。目前,對于這類患者雖然有局部手術切除作為主要治療手段,但仍有部分高位復發患者需要接受額外的手術治療。這不僅增加了患者的身體負擔,還降低了生活質量。那么想要降低復發帶來的威脅,精準的風險預判就變得尤為重要。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軟件學院黃翰教授團隊、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凌飛教授團隊與廣東省人民醫院姚學清教授團隊合作的研究成果在歐洲腫瘤外科學會官方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上發表。而這項成果則是指他們研發了一種預測結直腸癌局部切除手術后復發風險的人工智能模型。
據了解,該模型通過對腫瘤組織進行分析,可預測患者術后復發概率,從而輔助醫生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對于高風險患者,建議追加手術;低風險患者則可避免過度治療。且在實驗室條件下,該模型的準確率達到了97.9%。與現有權威臨床指南相比,它預計可以幫助約34.9%的早期直腸癌患者避免接受創傷更大的外科手術治療,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
這一成果不僅展現了AI在醫學領域的潛力,更體現了華工在交叉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累。從軟件學院的算法設計到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的病理分析,從工程建模到臨床驗證,該校科研團隊間的無縫協作正是該校科研實力的縮影。
當然,這樣的突破并非偶然,一直以來,華工的科研創新實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都是學界有目共睹的。就以近日揭曉的2023年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前30名榜單為例,華工在這份榜單中排名全國第六、廣東省第一。且相較2022年,該校的排名還上升了8個位次,表現屬實亮眼。
同時,2023年高等院校以技術開發、咨詢、服務方式轉化科技成果單項合同金額1億元及以上的合同共計13項。其中,有9所高校單項合同金額過億。而華工就占據了3個項目,也是這9所高校中單項合同金額過億數量最多的高校,這充分證明了該校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的卓越成就。
那么,如此高質量的科研生態能為學生帶來什么呢?當然是對其學術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深層次培養。
一直以來,華工都堅持將科研創新的成果融入到本科教學中,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綜合實踐能力。例如依托于華工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的機器人實驗室,是該校規模最大的本科生實驗室,而利用這一實驗室,其學生已成功申請335項國家專利,目前發明授權27項、實用新型授權119項。
最終,這種實戰化的培養模式,讓該校學生未出校門便已“自帶經驗值”,不僅在保研、考研或申請海外院校時能體現出科研能力和創新潛力;在求職時,更能證明自己的個人能力,獲得企業的青睞。
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其科技創新能力是判斷學校辦學實力的直接因素。而華南理工大學的科研實力不僅僅是停留在學術研究層面,更注重科技成果的落地落實。那么,對于學生而言這樣一所不管是理論成果還是實際落地都實力不凡的科研強校,自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