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AI,為啥還要讀書?”
“使唐僧成為唐僧的并不是那卷經書,而是那段取經的路。”
最近,一段95后數學老師在高考百日誓師大會上的演講火了,她說:“正是因為有知識的積累,人才可能有獨立的思維。未來無論人工智能發展得多么值得人信賴,但是在思想上、人格上,不獨立,毋寧死。”不少網友紛紛點贊,這就是“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具象化。
而當大家去了解這位年輕老師的背景時發現,她正是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2015級本科生,目前是數學與統計學院在讀碩士匡已聰。
據了解,自2019年從華中師大畢業后,匡已聰在光谷二中已經帶了兩屆學生。而在學生眼中,她是一個最會講故事的數學老師:在講集合時講“人類修建巴別塔”、講指數函數時講“印度國王棋盤獎米”、講三角函數時講“三體運動和歐拉”、講古典概型時講“未完成的賭局”……這些妙趣橫生的課堂設計,看似信手拈來,實則背后都與華中師大的人才培養有著密切聯系。
作為教育部直屬的六所師范院校之一,華中師大在百余年辦學歷程中始終以“師范”為底色。從1922年中華大學教育哲學系的設立,到1952年多校教育系合并組建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系,再到如今擁有教育學、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教育學院,該校的歷史積淀與學科實力,早已成為師范教育領域的“金字招牌”。
而若論華中師大教育學院的“硬核”實力,首推其師資與課程體系。該學院現有教師中96%擁有博士學位,近90%教師具備海外留學經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國家級教學團隊、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團隊等頭銜獲得者更是比比皆是。
他們在課程設置上,從《教育概論》《課程論》到《教育心理學》《中外教育史》,每一門課都緊扣“培養未來教育家”的目標。更難得的是,該學院獨創的“新生研討課”和“教育專業發展導論”,讓學生在入學之初便能與名師對話,從職業倫理到教育前沿,從課堂設計到科研方法,全方位構建教育者的思維框架。
此外,該校教育學院的學生還能通過“黃大年式教師團隊”的幫傳帶,深入中小學一線進行實習時間。這種“理論+實踐”的雙輪驅動,讓教育學不再停留于課本——2024年“田家炳杯”全國師范生教學技能競賽中,華中師大教育學院學子斬獲多項大獎,用實力證明了“卓越教師”的成長路徑。
基于教育學院的精心培養,其本科畢業生不論是升學還是就業質量都有很不錯的發展。近五年,華中師大教育學院保送和考取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研究院研究生的比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還有不少不也深感選擇中小學、教育科研機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整體呈現出"升學質量高、就業路徑廣"的雙高態勢。
近年來,隨著我國向教育強國不斷邁進,師范教育的發展已邁入空前繁榮的階段,師范類院校受到的政策支持與日俱增。再加之,穩定性好、就業率高等就業屬性,也讓師范類院校熱度不斷攀升。而在一眾高校里,華中師范大學的辦學層次還是人才培養質量,都決定了它是最佳報考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