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25)》,其中再次明確提出,要分類推動高校改革發展,按照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等基本辦學定位,高校分類型、差異化發展已成為明確方向,應用型高校擁有專屬的一席之地。
于是,為響應國家政策,近日上海市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啟動大會在臨港新片區舉行,并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等5所高校選出各自基礎較好、產業特色明顯、校企合作緊密的二級學院或專業,開展全方位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改革。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之所以能夠5所試點高校之一,一部分原因在于該校本就是一所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創新型大學,在上海高校分類評價中連續六年躋身應用型技術型高校第一梯隊;還有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該校獨特的“四雙四改”改革架構是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的標桿。
所謂“四雙”,即在學校、學部、專業、課程四個層面建立校企“雙負責人”制,確保行業企業專家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換句話說就是上應從學校層面成立了由行業協會及企業負責人組成的應用型學科專業設置委員會,企業代表比例超過50%;在專業和課程設計中,企業專家不僅是參與者,更是培養方案的“總設計師”,直接審定教學內容、開發實踐項目。
這種機制讓學生從入學起就能接觸到真實的產業需求,避免“學用脫節”。比如香料香精化妝品學部,作為該校傳統優勢領域,其課程體系與企業最新技術趨勢緊密結合,學生實驗課題直接來自企業真實需求,甚至參與化妝品智能生產與市場拓展的聯合攻關項目。這種“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模式,讓學生未出校門便已融入行業生態。
如果說“四雙”架構是打通校企合作的橋梁,那么“四改”舉措則是動態優化人才培養的引擎。上應大通過改革專業設置、培養體系、師資評聘和考核激勵,實現了從“學科導向”到“產業導向”的轉變。例如,該校將原有的9個工科學院整合為5個技術學部,停招或合并部分傳統專業,新增智能制造組、智能信息組等與新興產業直接相關的招生方向。
學生大一按行業大類入學,大二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分班,大三起進入企業開展長周期實習,這種“寬口徑培養、按需編班”的模式,既保障了學生的選擇權,又精準匹配了企業用人需求。2025年,該校計劃將理工科專業占比提升至72%,招生規模占比增至74%,進一步強化應用型特色。
對于學生而言,這些改革帶來的最直接好處是“學以致用”的實踐機會大幅增加。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吳宇鵬為例,他在一家微電子企業駐企實習期間,與企業導師共同解決生產線上的技術難題,不僅深化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提前積累了職場經驗。與他同期實習的3名同學,因表現優異直接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這種“干中學、學中練”的培養方式,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完成從“新手”到“準職業人”的蛻變。
從發展前景看,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改革成效已初步顯現。在2025屆畢業生春季招聘會上,來自高端裝備、集成電路等領域的百余家企業紛紛向該校學生拋出橄欖枝。企業反饋顯示,具備扎實專業技能、實習經驗豐富且持有職業資格證書的上應大畢業生,已成為行業爭搶的“香餑餑”。
可見,通過“四雙四改”,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生不僅能獲得更貼合市場的知識技能,還能在真實的產業場景中錘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入學即入行、畢業即就業”的培養模式,不僅讓教育回歸服務社會的本質,更為學生鋪就了一條從校園到職場的“高速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