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神作為大學文化的靈魂,對學生成長具有深遠影響。其倡導的學術自由、創新探索精神能夠激發學生獨立思考與批判性思維,塑造終身學習能力,其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理念培育學生健全人格與價值追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實。這種精神浸潤為個體全面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奠定適應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基礎,而高校的精神不僅表現在教師的涵養中,也體現在校園的方寸間。
站在蘭州大學榆中校區"堅守·奮斗"雕塑前,灰白群像與遠處萃英山的蒼茫輪廓相互映照。這片5468畝土地上,建筑群不是冰冷的鋼筋水泥,而是用西北地理坐標編織的育人經緯,在時光流轉中構筑起獨特的文化生態,一瞬間就讓人感悟到什么叫蘭大精神。
教學樓以賀蘭、天山、昆侖等山脈命名,暗合著蘭大與西北大地的血脈相連,秦嶺堂34000平方米教學空間里,雙屏智慧教室與環形研討室如同知識孵化的巢穴,而開放式學習區里隨意散落的討論聲,讓學術思維在自由碰撞中迸發火花。當學生在賀蘭堂實驗室記錄數據時,窗外的萃英山氣象站正同步收集著西北的氣候密碼,這種地理空間的雙向呼應,讓書本理論與腳下土地產生奇妙共振。
昆侖堂圖書館的鎏金大字折射著知識殿堂的莊嚴,館內23萬冊藏書與數字化終端構成立體的知識網絡。這座獲得"魯班獎"的建筑,每天清晨迎接踏著晨露而來的學子,直到深夜最后一位讀者合上書本。不遠處的聞欣堂則用藝術之光點亮理性世界,新年音樂會的旋律與五四合唱的聲浪在這里交織,證明著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本應琴瑟和鳴。
至公樓的命名源自《管子》"風雨至公"的哲思,行政樓的每個決策都在踐行這份公正承諾。博物館里漩渦紋陶器訴說著黃河文明的故事,與校史展廳的泛黃文獻共同構建起跨越時空的精神譜系。當學子們穿過綠地景觀走向教學樓,腳下每寸草皮都在訴說3348畝綠化背后的生態理念,這種環境浸潤讓可持續發展意識悄然生長。
生活區的設計同樣暗藏育人匠心。玉樹苑餐廳用"芝蘭玉樹"寄寓成長期待,嘉禾苑以"嘉禾"象征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綜合服務中心里快遞驛站與文印店的熱鬧,游泳館里翻騰的水花與加油聲,都在證明教育不只發生在教室——那些取快遞時偶遇的學術靈感,游泳間隙迸發的創意火花,都是校園建筑賦予的獨特饋贈。
這座甘肅最高學府的建筑群,既是用賀蘭山石般堅毅對抗浮躁的宣言,也是如天山融雪般滋養思想的清泉。當夜色降臨,昆侖堂的燈光與萃英山上的"蘭大"二字遙相輝映,恰似知識燈塔照亮西北教育的天空。在蘭州大學,每棟建筑都是立體的教科書,用空間敘事講述著扎根西部、胸懷天下的育人真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