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 YIFEI
今年是陳逸飛去世20周年暨誕辰80周年,他以杰出的藝術才華成為中國當代油畫界最重要的代表畫家之一,并在世界上贏得了聲譽。
他開拓性地倡導藝術跨界,身體力行地實踐著“大美術”這一前瞻性藝術觀念。
由油畫家、陳逸飛胞弟陳逸鳴擔任總策劃的“致敬逸飛——紀念陳逸飛逝世20周年”展,將在上海金臣·亦飛鳴美術館向公眾開放。
除了展出陳逸飛的《清晨》《后花園》等名作外,此次聯展還邀請了50多位藝術家參展,他們曾和陳逸飛的生命軌跡交織。
邀請展以藝術名義重聚
呈現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后花園》里的《清晨》
01
展廳外,一個清水紅磚、鑄鐵欄桿的陽臺映入眼簾,富有過去年代的美感。這門窗來自陳逸飛陳逸鳴兄弟倆的舊居。
他倆童年居住在四川北路,老宅拆遷后,陳逸鳴保留了舊居的陽臺門窗,將這個建筑構件整體遷入了美術館。
陳逸鳴將舊居的陽臺門窗遷入了美術館
這個陽臺見證了兄弟倆的成長。
當年,陳逸飛常常在這個2平方米的陽臺上寫生,在江河交匯的外灘,暢想城市未來的面貌;今天,觀眾可以站在這個有紀念意義的建筑構件里打卡。
展廳入口呈現了4幅陳逸飛原作,分別創作于1983年和1984年,其中《后花園》《清晨》是他在紐約哈默畫廊第一次個展的兩幅珍品。《寧靜的傍晚》《悠悠小船》同樣描繪了他喜愛的周莊的水鄉風光。
左:《寧靜的傍晚》(上)、《后花園》(下)
右:《清晨》(上)、《悠悠小船》(下)
“阿哥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藝術觀念,我常在他身邊,他不厭其煩地講解畫的構思,那些用筆和創作意圖。我初到紐約時,他先帶我去博物館看了包豪斯設計,跟我說要用藝術審美與工業設計結合起來,他要我留意時髦的時裝設計和城市雕塑,他說,這些比起油畫布,更能與城市經濟共振。”站在陳逸飛名作《后花園》前,陳逸鳴深情回憶道。
陳逸鳴導覽
《大路上》呼應《日晷》
02
參展的50多位藝術家中,也有陳逸飛的同學、同事,其中有一些與陳逸飛有著類似的成長經歷,并在藝術上頗有成就和影響力的老藝術家,有上海美術界以及各藝術院校的領軍人物,還有活躍在第一線的優秀中青年藝術家。
這114組作品,以各自的藝術風格、藝術觀念和獨特的題材所創作的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幅跨越時空的精神圖譜。
參展年齡最大的藝術家是92歲的張自申,他的作品《大路上》從陳逸飛創作的城市地標《日晷》的視角,遠眺陸家嘴金融區,與浦東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緊密相連。
在張自申看來,陳逸飛的《日晷》將中華文化與現代雕塑的手法完美融合。當年,陳逸飛親自指揮工人在世紀大道吊裝,把最美的雕塑和陸家嘴呼應。
張自申《大路上》
著名油畫家邱瑞敏為此次展覽貢獻一幅素描作品。這幅《老人像》創作于1977年,因為陳逸飛在同一地點和他同時畫了同一位模特。故人往事,歷歷在目。
邱瑞敏《老人像》
本次展覽中,最年輕的參展者與陳逸飛相差近40歲,但他們的創作卻展現出驚人的精神同構。在陳逸鳴看來,此次展覽以“致敬逸飛”為名,既是對陳逸飛個人成就的致敬,亦是對20世紀海派藝術群體的集體觀照。
展覽現場
讓城市的角落生發出美
03
陳逸飛多才多藝,涉獵極廣,他做雕塑、設計服裝、拍電影,甚至參與城市空間改造、設計。他的諸多作品中,位于世紀大道上的《日晷》、五角場上空的《動力彩蛋》,以及擺放在上海中心一層的《東方少女》,都已成為上海的藝術地標。
陳逸鳴說,有人看來這是分散精力,但哥哥樂此不彼,陶醉其中,其實這是他對美各種形態的實踐。
陳逸鳴在《外灘風云》前回憶兄弟倆的童年
陳逸飛曾經在田子坊工作室接待過很多同行、媒體人。他逢人就說,藝術家的創作自由多元,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并一次次地解釋他的大美術觀。他提倡的大美術,不僅僅是創作一幅幅架上繪畫,更是讓城市的角角落落生發出美。”陳逸鳴說,“與視覺藝術進行跨界”這一觀念,在20多年前還沒有得到很多理解,但是今天回看,陳逸飛的創新和跨界之舉,都在這片土地上播下了種子——無論他是否在場,他的藝術精神和身體力行的實踐,都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財富。
“致敬逸飛”
展覽將持續到5月30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新演藝工作室
作者:樂夢融
圖片:主辦方提供,部分源自網絡
編輯:小開
?新民晚報文化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