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分眾傳媒計劃收購新潮傳媒的事兒,在廣告圈炸開了鍋。表面看是資本運作,但細琢磨,這跟咱們平時賣貨、談客戶、簽單子的底層邏輯一模一樣——都是把別人的資源變成自己的市場。李力剛老師說過:“銷售的本質不是賣產品,而是經營人心?!边@話放在并購案里,再貼切不過。
銷售破局:從“死磕”到“聯手”?
分眾和新潮以前是死對頭,搶客戶、拼價格,搞得兩敗俱傷。后來分眾想通了:與其互相耗著,不如一起賺錢。這招“化敵為友”,我們在日常談業務時,別光想著壓價搶單,試試看能不能合作共贏。比如發現競爭對手也在搶同一個工地,干脆找對方商量:“咱倆一起供貨,你出水泥我出鋼筋,價格還能談。”結果可能是單子沒丟,利潤還高了。
激發需求:找到客戶“沒說出口的擔心”?
那你會問了分眾為啥這時候收購新潮?因為它摸準了廣告主的“心病”——投電梯廣告怕效果難追蹤,又嫌場景太單一。新潮的數字化技術正好補了這個短板。這就像賣保險,客戶嘴上說“再考慮”,其實擔心的是理賠麻煩。還不如接拿出手機給客戶演示:“您看,報案到賠款全程線上操作,最快3天到賬?!?/p>
價值捆綁:讓客戶覺得“跟你混更劃算”?
分眾沒直接砸錢買新潮,而是用股份換股權,把對手變成了“自己人”。這招在銷售里特別實用,與其降價求單,不如給客戶長期利益。李老師的一個學員,眼看同行打價格戰快撐不住了。他就用了分眾的套路,主動找競爭對手談:“咱倆倉庫離得近,合并采購能省運費,還能共享客戶資源。”三個月后,兩家成本降了20%,客戶因為能“一站式采購”,滿意度反而提高了。
結語:?
分眾這波操作給銷售人上了一課——高手賣的不是產品,而是解決方案;爭的不是單子,而是生態位。下次遇到難啃的客戶,不妨想想:能不能像分眾那樣,把對抗變合作,把交易變共生?記住李力剛老師那句話:“最好的成交,是讓所有人都覺得自己賺了?!?/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