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4?月?11?日,中美貿易摩擦進入新一輪高峰: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對中國輸美商品的綜合關稅率提高至?145%;中國對美國輸華商品關稅總水平上調至?84%,以回應美方極限施壓。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一批強大的跨國品牌憑借其全球供應鏈和市場布局,在全球市場占據主導地位。然而貿易戰像一團難以預測的陰云,籠罩在這些品牌的上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關稅壁壘、地緣政治風險、供應鏈重塑壓力交織,會給跨國品牌帶來什么影響?
01哪些知名品牌受到影響?
經濟全球化塑造了我們對品牌國籍的認知。當我們說某個品牌是美國品牌或中國品牌時,往往指其品牌所有權和總部所在地。但產品的實際誕生過程——從零部件采購到最終組裝——早已深度全球化。一件印著美國品牌 Logo 的商品,可能完全在中國或越南制造。
這種全球化分工的現實,使得貿易戰的影響變得異常復雜。一個常被忽略的事實是:美國品牌并非天然就能豁免于美國對華加征的關稅。如果一個美國品牌的產品在中國生產并銷往美國,那么它同樣要承擔美國政府施加的關稅成本。
貿易戰的沖擊波,既影響著品牌母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利潤,也深刻作用于產品的生產地。讓我們選取一些代表性品牌來具體分析:
蘋果 - iPhone:
蘋果是全球化供應鏈的典型代表。其核心產品 iPhone 主要在中國的富士康進行組裝,零部件則來自世界各地,組裝完成的 iPhone 被銷往全球,美國本土市場也是其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
這意味著,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征的關稅,直接落在了這些中國制造的 iPhone 身上。結果便是,蘋果公司需要支付更高的進口成本。這筆成本最終很可能部分或全部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導致 iPhone 在美國的售價上漲。
一個美國品牌,卻因為美國的關稅政策,讓美國人自己花更多的錢去購買,頗具諷刺意味。
特朗普政府曾力推制造業回流,但讓 iPhone 這樣的復雜產品完全在美國制造現實嗎?答案幾乎是否定的。正如蘋果 CEO 庫克早在 2017 年就指出的,蘋果選擇在中國組裝,并不僅僅因為勞動力成本,更關鍵的是中國擁有成熟、高效、大規模的精密制造生態系統、熟練的技術工人和快速響應的供應鏈能力。這種“技能”,而非簡單的“廉價勞動力”,是美國目前難以復制的。
有人提議用機器人替代。這確實是趨勢,機器人已在包裝、測試等環節發揮作用。但如精密布線、涂膠、擰入微小螺絲等大量精細操作,目前仍高度依賴熟練的人工。
退一步講,即使能在美國找到足夠工人從事這些相對枯燥的流水線工作,其人力成本也將遠超中國(可能是數倍之多)。更不用說,面對新品發布后巨大的產能爬坡需求,需要工人長時間加班。在美國的勞工環境下,這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工會介入、罷工談判恐怕會接踵而至。
安克 (Anker):
作為中國品牌出海的成功典范,安克憑借其充電器、移動電源、耳機等高品質產品,在美國市場贏得了良好的銷量和口碑。然而,作為一家總部在中國的公司,其產品從中國出口到美國時,直接面臨美國加征的關稅壁壘。這無疑增加了安克的運營成本,迫使其在“自行消化成本(犧牲利潤)”和“提高售價(可能影響競爭力)”之間做出艱難選擇。
耐克 (Nike):
耐克這樣的全球運動品牌巨頭,其生產網絡遍布全球,但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是其重要的生產基地之一,大量的耐克鞋和服裝在中國通過合同制造商生產,隨后銷往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市場。
因此,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鞋類和服裝加征的高額關稅,直接增加了耐克的成本負擔。同時,中國對美國部分商品的反制關稅,例如對美國棉花等農產品加稅,也可能間接推高在中國生產所需原材料的成本,影響其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的定價策略。
通用 (GM)、福特 (Ford) 等美國汽車:
對于通用、福特等美國汽車制造商而言,它們的汽車主要在美國生產,但在美國本土生產并出口到中國市場的高端車型(如大型 SUV、皮卡等)則會受到沉重打擊,這些車型在中國市場的價格競爭力大幅削弱,銷量受損,對其在華業務造成重大損失。本就在中國份額不高的這類產品,幾乎可以宣告放棄中國市場了。
蔚來、小米等中國新能源品牌:
雖然像蔚來、小米汽車這樣的中國新能源品牌目前尚未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但持續緊張的貿易關系和潛在的關稅壁壘,無疑給它們的全球化戰略,特別是出海計劃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大大增加了未來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和不確定性。
樂高 (Lego) 和 孩之寶 (Hasbro):
樂高雖然是丹麥品牌,但其全球生產布局中,中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樣,美國品牌孩之寶也有大量玩具在中國制造。當這些中國制造的樂高和孩之寶玩具被進口到美國時,都需要繳納額外的關稅,這推高了它們在美國市場的零售價格,最終由美國家庭承擔。
其他日用品、季節性商品:
影響遠不止知名品牌。大量在美國銷售的玩具、日用小商品都依賴中國制造。例如,往年 4 月份通常是中國工廠接收美國圣誕商品(如圣誕樹、裝飾品等)訂單的高峰期,但貿易戰帶來的關稅已經使得美國進口商猶豫不決或減少訂單。如果高關稅政策持續,今年美國的圣誕季商品價格必定會顯著上漲。
百思買 (Best Buy):
作為美國大型電子產品零售商,百思買銷售的商品中有相當大的比例直接或間接來自中國供應商。美國對這些中國進口商品加征關稅,意味著百思買的采購成本上升。在美國實體零售仍然是重要消費渠道的背景下,這種成本壓力可能迫使百思買提高商品售價或壓縮自身利潤,對其經營造成不小的打擊。
可口可樂 (Coca-Cola):
可口可樂主要采用本地化生產模式,在全球各地設立灌裝廠,使用當地資源生產成品。因此,其在美國銷售的飲料絕大部分在美國本土生產,基本不涉及成品飲料的中美跨境貿易,從而規避了成品關稅的直接沖擊。
影響可能存在于某些上游環節,如生產塑料瓶或易拉罐所用的原材料(如塑料粒子、鋁材)若源自中國并被加征關稅,會帶來輕微的間接成本影響,但總體可控。
特斯拉 (Tesla):
特斯拉在美國市場銷售的汽車主要由美國工廠生產,而在中國市場銷售的汽車則主要由上海超級工廠生產(部分也用于出口到歐洲和亞太其他地區)。這種模式使得特斯拉基本避免了其主要市場(中美兩國)之間整車進出口的高額關稅問題。
當然,其零部件供應鏈仍是全球化的,部分零部件的跨境流動仍可能受到關稅影響,但相比整車關稅,影響程度較小。需要注意,這只是短期視角,長期的供應鏈安全和地緣政治考量仍可能促使其調整策略。
總體而言,在不考慮復雜的轉口貿易情況下,大量在中國制造、銷往美國的商品,無論是美國本土品牌還是國際品牌,都受到了美國對華關稅的直接影響,面臨成本上升、終端可能提價的壓力。
對于中國品牌而言,出口美國的道路也因關稅壁壘而更加艱難,其出海戰略必然受到影響。而對于那些依賴中國市場的純美國進口商品(如部分農產品、高端汽車),高額的報復性關稅使其在中國市場的前景變得黯淡。
02貿易戰加速美國品牌在華困境與國貨崛起
從1990年代開始,大批跨國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掀起了一場品牌全球化的浪潮??煽诳蓸?、百事可樂、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寶潔、耐克、阿迪達斯,以及豪車界的BBA等國際品牌,曾在中國市場占據支配性地位。
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經濟高速增長帶動了中產階級崛起,消費能力顯著提升,跨國品牌借助市場空白和先發優勢,實現了長達數十年的輝煌增長。
然而,拋開貿易戰,這些曾經不可一世的跨國品牌,也已經在中國步入困境。
比如星巴克,曾經作為中國咖啡市場的領導者,近年來在消費降級的大趨勢下被本土品牌瑞幸咖啡強勢超越。豪華汽車市場的標桿BBA受到中國新能源車新勢力的嚴重沖擊,市場份額大幅縮水。即便是一直牢牢占據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蘋果,也開始面臨銷量增長放緩的困境。
這種轉變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深層因素驅動:
首先是中國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這意味著整體市場增速放緩,增量蛋糕變得有限,跨國品牌躺賺的時代已經過去,存量競爭加劇。
其次是本土品牌在產品力、服務力和品牌建設上不斷追趕甚至超越國際品牌。從華為、小米到瑞幸、比亞迪,它們不僅在價格上更有吸引力,還更加貼近中國消費者的文化和需求,給跨國品牌施加了巨大壓力。
第三是中國消費者變得越來越成熟和理性,他們開始追求更高的性價比,對曾經盲目追捧的洋品牌逐漸祛魅。國貨只要品質過硬、設計符合審美,同樣能獲得青睞。對洋品牌的祛魅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而當前持續的中美貿易摩擦只會加劇這種趨勢,除了以上三點外,貿易戰帶來的影響也將疊加。
一是實在的價格影響。
貿易戰帶來的關稅、供應鏈調整成本等,可能迫使部分美國品牌考慮在中國市場提價。但在消費降級和本土品牌提供充足高性價比選擇的背景下,漲價無異于將消費者推向競爭對手。比如如果耐克漲價,消費者選擇安踏、李寧問題也不大。
二是情緒影響。
國際間的貿易爭端,很容易在民間激發起愛國主義情緒。持續的貿易摩擦可能導致部分中國消費者對美國品牌產生負面觀感,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國產品牌以表達支持。這種情緒上的微妙變化,雖然難以量化,但對消費決策的影響不容忽視。
因此,當前的宏觀環境和貿易格局,為中國本土品牌提供了一個加速追趕甚至實現反超的歷史性機遇。如果國產品牌能夠抓住這個窗口期,持續在產品質量、技術創新、品牌形象和服務體驗上下功夫,那么它們將在未來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
貿易戰,或許正意外地成為了國貨崛起的催化劑之一。
貿易戰下,對于那些曾經在全球化浪潮中享受了數十年紅利的跨國品牌而言,無疑是一個時代的轉折點。一方面,它們必須直面貿易壁壘帶來的直接沖擊:無論是“中國制造、銷往美國”模式下的成本飆升(如蘋果、耐克),還是美國產品出口中國市場的嚴重受阻(如通用、福特),都迫使它們重新評估全球生產和銷售網絡,承受利潤下滑或轉嫁成本的壓力。供應鏈的多元化與韌性建設,已成為必選項。
另一方面,尤其是在中國這個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之一,貿易戰正扮演著催化劑的角色。它加速了本已在發生的趨勢——跨國品牌(特別是美國品牌)面臨的市場挑戰日益嚴峻,而本土品牌則憑借日益增強的產品力、對本土市場的深刻理解以及潛在的愛國消費情緒加持,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跨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然宣告結束。
本文作者尋空,如對文章有疑問或投訴,請聯系作者,微信:xunkong2009
關注【尋空的營銷啟示錄】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