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索尼宣布PlayStationPlus會員年費漲價,這一調整恰逢美國對我們商品加征關稅的政策生效期,此時?游戲圈瞬間炸開了鍋。社交媒體上充斥著玩家的吐槽:“這錢漲得比我的工資還快”“難道要我為了玩《戰神》先學會當財神?” 但在一片爭議聲中,索尼高管卻淡定回應:“我們必須根據市場調整定價,持續提供高價值服務。” 這場看似普通的漲價風波,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商業策略演練——它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所有企業在價格調整時面臨的共性問題:如何在掏客戶腰包時,還能讓對方笑著遞錢包?
李力剛老師曾說過:“客戶不是嫌貴,而是怕買虧。”仔細分析漲價前的動作,會發現索尼早已埋下伏筆——去年整合PlayStation Now服務時,他們特意強調新增的經典游戲庫、限時試玩等權益,這就像在客戶心里種下“超值”的種子。當宣布漲價時,沒有急著解釋成本壓力,反而反復強調“為玩家帶來更豐富的游戲體驗”,這種把價格與價值捆綁的話術,正是銷售策略中“造勢”中先讓客戶看到升級版的服務藍圖,再談為此付出的代價。這是漲價背后的“價值造勢”。
有個細節值得玩味:在北美市場,索尼特意推出“高級會員專屬皮膚”“提前72小時試玩新作”等差異化權益。這讓人想起BestBuy的經典案例——他們在賣筆記本電腦時,會主動推薦加購Office軟件包,讓客戶覺得“買電腦不裝辦公軟件就像吃薯條不蘸番茄醬”。這種“配套增值”的打法,本質上都是在漲價前先重構客戶的價值認知體系。
化解抵觸的“心理按摩術”
面對“憑什么多收錢”的質疑,他們沒有強硬地甩出財務報表,而是啟動了三重“心理按摩”:首先通過郵件提前三個月通知老用戶,給予緩沖期;其次在公告中用80%的篇幅羅列新增游戲目錄,最后才輕描淡寫提價格變動;更聰明的是保留基礎檔會員價格不變,給價格敏感用戶留足選擇空間。在銷售心理里——當人們接收信息時,更易接受與原有認知框架相符的內容。
線下門店常用的“價格階梯”策略。家電賣場曾實驗發現:當導購先展示6999元的智能冰箱,再推出4999元的基礎款時,后者銷量提升40%。索尼的“分檔會員制”正是類似思路——用Premium版拉高價值錨點,讓升級版漲價顯得合理,同時保留基礎版作為安全墊。這種設計既保護核心用戶群體,又為愿意付費的用戶創造升級動力。
在Reddit論壇上,官方賬號化身“游戲宅男”,用梗圖回應吐槽:“知道你們想說什么——漲價后的PS Plus會員就像《艾爾登法環》里的Boss,看起來嚇人,打贏了才有成就感嘛!”這種放下身段的自嘲式溝通,比冷冰冰的聲明有效十倍。這暗合銷售方法論中“給名、給利、給法”的三重邏輯:用幽默化解對抗(給名),用限時福利留住用戶(給利),用清晰的服務對比圖幫助決策(給法)。索尼處理用戶情緒的“柔性手腕”,讓危機到轉機的“關系重構”。
有個鮮為人知的數據:在漲價后的首個季度,索尼高端會員占比反而提升了12%。這說明當企業能夠清晰傳遞“多花錢=多獲益”的價值等式時,價格本身就不再是致命傷。就像超市里的有機蔬菜專區,雖然價格是普通蔬菜的三倍,但通過產地溯源、營養檢測等價值塑造,依然吸引特定客群持續買單。
李力剛老師指出:“所有成功的漲價本質上都是價值重新包裝的過程。”這次最核心的啟示在于:價格調整不應是簡單的數字游戲,而是需要構建完整的價值傳導鏈條——從服務升級預告到分層權益設計,從情緒疏導話術到替代方案預留,每個環節都在回答客戶最關心的三個問題:“我為什么要多付錢?”“這錢花得值不值?”“有沒有更適合我的選擇?”當企業能系統性地解決這些疑問時,漲價就不再是商業冒險,反而可能成為篩選高價值用戶、優化收入結構的契機。
這場漲價風波最終教會我們:在商業世界里,客戶永遠會為“值得”買單。問題的關鍵不在于定價高低,而在于企業是否能用銷售智慧,把價格標簽背后的價值故事講得足夠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