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魏水華
頭圖 | pixabay
薺菜,中國野菜之王。
哪怕如今大部分薺菜都為人工種植,但談及野菜,薺菜依然是當仁不讓的頭把交椅。
像是金盆洗手避世不出的武林高人,一旦大戰在即,還得請他重出江湖、力挽狂瀾。
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
雖然超市里的野生薺菜賣的比肉貴,但實際上,繁殖力強、適應溫度廣、耐干耐澇、對土地要求低、生長迅速、種子甚至可以隨風播散數十里的薺菜,是世界上種群數量排名第二的野生植物——僅次于人嫌狗不愛的禾草。
從地理分布看,薺菜是一種典型的“舊大陸植物”,天然適應溫帶大陸性氣候,從西亞到中亞,再到中國東部與朝鮮半島的農耕地帶,皆可自播自長。
正是這種來自基因的草根性,薺菜的窮親戚們,統治了人類一大半的餐桌——包括大白菜、小白菜、菜心、油菜、菜苔、蕪菁、白蘿卜、卷心菜、西蘭花、花菜、球菜、芥菜、山葵在內的眾多蔬菜,都是與薺菜有親緣關系的,同一科的植物。
但有趣的是,人們盡情享用薺菜的窮親戚們的同時,世界范圍內,卻很少有國家會把薺菜當食材吃。阿拉伯古醫學拿薺菜作為止血的藥物,美洲印第安人把薺菜子磨成粉泡水當飲料喝、歐洲將之作為牛羊的青飼料、英國孩子則拿它心形的種子莢作為玩具。
只有在受中國影響比較深的東亞國家,才有食用薺菜的傳統。薺菜做的腌漬菜、涼拌菜是韓國和朝鮮的傳統食品???(山菜蔬);日本人會在農歷正月七日“七草節”這一天吃由七種蔬菜制作的菜粥,薺菜位列其中;越南人則會將切碎的薺菜與肉糜、蝦拌在一起,卷入米皮紙,做成薄如蟬翼的越式春卷……
而在中國,薺菜以羹湯、餃子、餛飩和炒年糕的形式出現,是不論南北、無關階層,人人得以享用的春季時令美味。
從味道上解構,薺菜天然帶有一種輕微刺激的生澀,如果不經由熱水汆燙,特別影響口感;同時,它也不能如香椿小蔥一樣清清爽爽拌豆腐,只適合用大油大葷或是足量的碳水把生澀味壓下去,關于春天的清新氣味才能浮現出來——只能同富貴,不能共甘苦的性格。
大概也是這個原因,與它的親戚們一樣好養易活的蔬菜,并沒有像它的親戚們一樣在西方推廣開來。
相反,中國人卻對它有格外的偏愛。從《詩經》"誰謂荼苦,其甘如薺",到班固《漢書》記載每年立春前后,"長安九市,薺菜最貴"。賤菜貴賣、澀菜鮮吃,怎么看,都有種不合情理的反常。
五代黃筌繪《長春花鳥冊之薺菜蒲公英》,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實際上,中國人對薺菜的底層感情,不僅僅是植物生長的地理衍變和烹飪過程的理化變換,更重要的是記憶、文化與生存方式共同參與構成的民族記憶。它不依賴人工、無需精耕細作,反倒更像是農耕社會的“余裕”和“補白”。
薺菜的分布,其實映照的,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基礎生產結構:它的核心,是在耕地邊緣、在田與荒之間,在“有主之地”與“自然之地”之間。
它是春天的藥,是荒年的糧,是窮人飯碗里的寶,薺菜的足跡,是中國食物地理中最廣泛卻也最輕盈的一筆。
當我們追問中國飲食文化的疆界與精神地圖,薺菜,雖是不需版圖的存在,卻始終在每一個春天,重新勾勒出土地與人的親密關系。
青草未齊,薺菜先生。如果說第一場春風喚醒的是野地里的薺菜,那第二場春風,則喚醒了廚房里的餛飩、湯羹與團子。
它在隴西也生、在膠東也生,在兩湖的田壟邊也生。不同的地貌、氣候和飲食文化,賦予它不同的“地方口音”。北地薺菜,莖粗葉闊,氣味強烈;南方薺菜,葉薄而嫩,香而不烈。江南人謂之“香薺”,北方人則呼之“野薺菜”。名字的微差,其實是地域味覺的差異在語言中的投射。
薺菜在中國飲食地理上,劃出了一道清晰的南北線,這道線不止是地理氣候的界線,也是味覺語言、糧食結構與文化記憶的分野。
在黃河以北,薺菜往往“清湯掛面”。北地氣候寒冷,春天來得遲,薺菜便成為人們對新鮮綠意的最早渴望。河北、山西、山東一帶的春日餐桌上,最常見的便是薺菜雞蛋湯、薺菜肉丸子湯。薺菜在這里呈現出的是一種“羹”的身份:搗碎后入粥、入湯、與雞蛋、粉皮、粉條、山藥等拌合為一,香而不膩,清中帶甘。
這種“羹化”的吃法背后,是北方對熱湯熱氣的偏愛,也是粗糧飲食中對清鮮滋味的補償。在一個講究“下飯”的文化結構中,薺菜不是主角,卻總在邊角上發著光。它往往與豆腐、粉皮、肉末共存于一鍋,是背景里的潤筆,是餐桌上的綠葉。
另一邊,薺菜之于江南,如同水墨之于宣紙。它被賦予更精致的身份、更復雜的處理方式,也更顯情感。
從蘇南、浙北一直到徽州、江南水鄉,薺菜最常見的身份是“餡料”。無論是青團、餛飩,還是春卷、包子、餛飩,薺菜都是春天的味覺錨點。吳語區人素有“香薺”之稱,尤其是春分到清明這段時間,家家戶戶都要做“薺菜百合餛飩”、“薺菜豆腐羹”、“薺菜蝦仁春卷”,這些食物既是節令的紀念,也帶有深厚的鄉愁色彩。
其中最經典者,莫過于薺菜豬肉餡餛飩。《隨園食單》中曾記:“薺菜以新者為上,嫩綠微香,與豬肉拌餡,最宜水餃、春卷之用。”這種餡料講究的,是薺菜的“草香”與豬肉的“脂香”之間的交織,肥而不膩,清而不寡。許多老派蘇州人會告訴你,真正會包餛飩的人,春天只包薺菜的——因為這是春天的第一口綠,也是蘇式生活的時間節拍。
更講究的家庭,還會加一點新鮮蝦仁、筍絲,調和咸鮮之中一點回甘。
而到了徽州,薺菜常常與年糕為伍,芹菜、香干、豬肉末炒香,下切片年糕旺火爆出鍋氣。薺菜在這里,是生活的“提味者”,也是地方認同的符碼。
為什么南方多為“作餡”,北方主要“為羹”?這背后,其實是更深層的飲食結構差異。長江流域以稻米為主食,講究細致與口感的層次,因此薺菜作為配料的空間更廣。而華北平原以面食為主,尤其在傳統粗糧結構中,薺菜被當作“佐料”而非“主角”,強調的是其與豆制品、雞蛋等食材的協同。
再從歷史角度來看,這種差異亦與“薺菜遷徙”的路徑有關。南方的“家種化薺菜”發展較早,尤其是在宋代以后,大量南遷的北人帶去了薺菜的種植習慣,同時也帶去了“包餡”的技術與偏好。《夢梁錄》中曾記:“春市草菜,薺菜為最,婦人爭取,以制餛飩春盤。”這是南宋臨安街市的一幕,也是薺菜飲食地圖南延的一個歷史節點。
薺菜,便這樣隨著人口的南下、味覺的南化,在江南完成了它從“野”到“精”的嬗變。它的香氣開始變得細膩,它的口感不再張揚,而是與糯米、豆腐、蝦仁這些江南食材一同低語。它是那個時代飲食文人的偏愛,是清明時節、白墻黑瓦之間,廚房里升起的一縷蒸氣。
薺菜,不只是從田頭到桌上的距離,更是從“粗糲鄉土”到“細致風味”的社會流動圖譜。
以更宏大的敘事來看,薺菜在南北方的味道分野,又何嘗不是我們這個國家里,黃河與長江兩種截然不同文化脈絡的具象呈現。它們同生共源、各自發展、又一起匯入共存共榮的汪洋大海里。
“野菜”一詞,在中國歷史上總帶有一種尷尬的雙重身份:一方面,它是民間飲食智慧的體現,是與自然共生的象征;另一方面,它也常被與“荒年”、“饑饉”、“不得已而為之”相聯系。薺菜在這條“野菜史”上走得最遠,也最復雜。它既是春天的饋贈,也是民族危機時的底線。它的命運,隨國家命運而波動。
20世紀以來的中國飲食史,薺菜的名字幾度浮現。它最早的轉折點,出現在20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救荒運動”中。1959年,全國多地陷入嚴重饑荒,國家出臺了《野菜代食品利用技術提要》,在其中,薺菜被列為“優等可食野菜”之一,鼓勵采集、煮食、曬干為粉。“薺菜干”成為當時城鄉食堂常見的代食資源,甚至被壓縮進部隊口糧與城市集體供應中。
這是一段苦澀的記憶,也是薺菜身份的一次國家化。原本田邊可見、自由生長的草,被整合進國家物資計劃之中。它的“野”,在這時候,變成了“資源”;它的“香”,讓位于“可用”。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歷史,奠定了薺菜在集體記憶中的雙重形象:它既是救命草,也是鄉愁草。
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農業現代化的推進,薺菜也逐漸從“野生”走向“家種”。最初是江南一帶農民在蔬菜淡季自行馴化,選種性狀穩定的薺菜種子進行人工種植;后來,這一模式迅速在全國擴散,尤其在江蘇、安徽、浙江一帶形成了“香薺”標準化產業。1984年,江蘇省農科院率先建立了“香薺菜育種基地”,薺菜首次作為商品蔬菜被列入國家蔬菜種植推廣目錄。
而真正讓薺菜完成“城市化蛻變”的,是冷鏈技術的發展和城市味覺的懷舊轉向。從2000年起,薺菜成為北上廣深大型超市春季促銷菜單的常客。外地人也開始認識它、吃它,甚至寫它。但真正的轉折,還來自于一種“新鄉土美學”的覺醒。
進入21世紀以來,一股“返鄉敘事”悄然崛起。從文學到影視,從田園綜藝到地方文創,薺菜成為“春天”、“故鄉”、“媽媽的廚房”這些關鍵詞的氣味表達物。在《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等紀錄片中,薺菜常以逆光拍攝的姿態出現,帶著泥土,蒸氣,以及一種“被城市記憶選擇性保存”的人情溫度。
而它的身份,也一一次被再轉譯:不再是“代食品”,而是“文化標志”。薺菜開始出現在都市餐廳的菜單里——“薺菜春卷配青梅醬”、“野薺菜手打面佐臘肉清湯”。它甚至登上國家宴席,成為“時令文化”的代表。
2010年4月,上海世博會的歡迎晚宴上,一道薺菜塘鯉魚登上菜單主菜。上海文匯報對這道菜的描述是“廚師們將小魚去骨去皮,烹制成野生的薺菜塘鯉魚片,讓民間的時令原料通過烹飪技藝,讓世博嘉賓們共享。”
這是中國人食用它數千年來,薺菜第一次進入頂層舞臺的鎂光燈下。
這個轉變,表面上看是味覺的更新,實際上卻是一次社會身份的重寫:原本的“窮人菜”進入高端語境,原本的“鄉土食”被包裝為“文化資產”。薺菜完成了它的三級跳:從野地,到廚房,到國家敘事。
但它真的變了嗎?在城市超市的冷柜中,在高檔餐廳的瓷碗里,薺菜依舊保留著它的苦澀底味與微草香氣。它的“野”沒有完全消失,而是被重新定義為一種“自然性”的象征——既是反工業的,也是反遺忘的。每一個吃過薺菜的人,其實都在咀嚼著一個屬于土地的隱喻。
從野地到國家,從民間到城市,從苦到香,從邊緣到中心,薺菜這株小草,幾乎完整地記錄了中國食物文化的現代遷徙軌跡。它不是主角,卻始終在場。它的氣味輕微、持續、頑強,像那些無名的勞動、那些無聲的鄉愁、那些不被主流記錄卻深植人心的味覺記憶。
關于薺菜的國家地理,不是版圖,不是行政區劃,而是味覺地圖上的漫長流動線。它連接著地域,穿越著歷史,最后歸宿于每一個人的春天里。
| 薺菜大餛飩|
| 薺菜炒春筍|
| 薺菜煎餃|
| 薺菜春卷|
| 薺菜炒年糕|
| 薺菜煮雞蛋|
| 薺菜豆腐羹|
| 涼拌薺菜|
公元1327年,來自西域的年輕知識分子薩都剌,考中了大元帝國的進士。次年,他被任命為鎮江督官,赴江南任職。
在登上了姑蘇臺縱覽江南春色后,薩都剌寫下了這句詩:“姑蘇回首神游處,無限春風野薺花。”
西域草原上沒人關注的,不值錢的野草,在江南的春風映襯下,忽然變得明媚可愛。
這一刻,薩都剌的精神世界,與“春來薺美忽忘歸”的陸游、與“爛烝香薺白魚肥”的蘇軾、與“春風十里薺麥青青”的姜夔、與“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辛棄疾達成了某種共鳴。
再后來,薩都剌的個人簡介被打上了 “中國詩人、畫家”的標簽。
這是孔夫子所云:“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一個生動案例,而薺菜,正是這種中國化轉變的一個清晰的路標。
有井水處、必歌柳詞,有中國人處、必吃春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