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許多人都清楚地記得戰爭大片《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幕,瑞恩將迫擊炮彈用力向坐鈑上一砸,就可以拋出去炸德國兵了。
瑞恩手持迫擊炮彈,將其尾部用力砸向迫擊炮坐鈑,解除炮彈的保險。
可能許多人都會覺得這是一種夸張的表現方式,根本不符合事實,甚至有人據此說《拯救大兵瑞恩》是神劇。關于這個特殊的操作,消失已久的SC論壇就曾經熱烈討論過,諸位大神在帖子里面詳細解釋這個操作的科學原理,并對著迫擊炮彈引信的剖面圖進行逐一分析。正巧看到一篇介紹這種作戰方式的文章,分享給大家,同時紀念消失已久的SC論壇。
二戰期間,這個60mm迫擊炮小組參與了圣馬洛戰役。
“這就是扯淡!”當然,說這個話的是英國人,但他錯了。
負責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助理軍械員瞇著眼看了筆者一眼,說:“事實證明,二戰期間有些美國士兵確實把60mm迫擊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所以……”筆者接著道:“我們需要大約一打模擬的60mm迫擊炮彈,散布在片場的這個區域。”
本文是“兵工廠生活(ArmoryLife)”網站發布的介紹文章,作者Capt. Dale Dye, USMC (Ret),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拯救大兵瑞恩》最后一戰的場地。
筆者揮手示意穿過英國哈特菲爾德舊航天工廠的場地。我們的布景設計師在這里建造一個名叫拉梅爾的虛構法國村莊,它將在電影的最終決戰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場決戰將在下周開拍。
作為二戰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高級軍事顧問,筆者在此前一周的大部分時間里,都在設計和繪制這場戰斗的示意圖。這是一場相當簡單的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戰斗,納粹德軍一個裝甲擲彈兵連在重型坦克的掩護下,與保衛重要橋梁的少數美國游騎兵和傘兵展開激戰。
本文作者(中)曾擔任二戰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高級軍事顧問。
我們為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主要演員、一群美國士兵和德國群眾演員、坦克手、攝像師和特效師進行了詳盡的報告,一切進展順利。這將是一場相當復雜的舞蹈,需要雙方對戰,每個場景都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動作。
二戰時美軍裝備的M2迫擊炮。注意后排兩枚較大的是新型迫擊炮彈,可以看出外形更大。
當筆者看到計劃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游騎兵米勒上尉和馬特·達蒙飾演的傘兵瑞恩用手投擲迫擊炮彈,為保衛大橋做最后的努力時,一些參演者突然停了下來。不止一個人懷疑這是還原歷史,還是又一個好萊塢式的虛構戰斗。畢竟,我們正在制作一部超現實主義的戰爭電影。
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陸戰隊60毫米迫擊炮組準備發射煙霧彈。
筆者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初期,曾經是一名訓練有素的迫擊炮手。聽說過一些在殊死近戰中,手拋迫擊炮彈的故事,但通常都把它們當作勵志故事來聽。后來,在筆者的軍旅和電影生涯中,筆者進行了一些挖掘,發現二戰期間至少有兩起戰斗中,使用手拋迫擊炮彈作戰的記錄,這些勇敢行為最終為參戰的美國士兵贏得了榮譽勛章。這些歷史事件讓電影界的一些懷疑者相信了這些事,但也引起了筆者的懷疑,為什么很少有影迷、軍事愛好者了解這些事情呢?
神話與現實
M49A2迫擊炮彈示意圖,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當作手榴彈使用。
在筆者看來,這是一個澄清迫擊炮彈在戰斗中被當作手榴彈使用的真相的恰當機會。我們應該從二戰期間陸軍軍械部隊的武器設計師開始,他們聽到過一些關于迫擊炮彈被緊急送往歐洲、太平洋前線后的抱怨。
當迫擊炮彈落入泥土、茂密植被中時,由于松軟的表面會讓迫擊炮彈在爆炸前就深陷其中,導致其爆炸威力和破片殺傷效果都會大大降低。解決方法很簡單,設計師們推出了一種更靈敏的碰炸引信,讓迫擊炮彈在撞擊任何具有足夠阻力的物體時就立刻爆炸。
M52引信工作過程示意圖,有了這種引信就可以將60mm迫擊炮彈當作手榴彈。
對于那些在戰斗壓力之下,變得笨手笨腳的迫擊炮手來說,這種敏感的引信可能有點危險。所以,他們設計了一個兩級安全系統。首先,炮手必須從引信上拆下保險鋼絲,然后再將迫擊炮彈裝進炮管。
知道有許多人看不懂上面那張圖,于是本人制作了這張翻譯版,貼心吧。
M52引信需要炮彈發射瞬間產生的加速度來解脫保險狀態。在正常的發射程序中,發射藥產生的沖擊力將炮彈從炮管中發射出去,這就是這種引信的基本工作原理。
值得冒險
1947年,荷蘭M2迫擊炮組在爪哇島向游擊隊射擊。
富有創新精神的美國大兵們很快就意識到,如果在戰斗中遇到危險,可以通過拆下保險鋼絲,將炮彈底部快速撞擊堅硬物體表面(如木頭、混凝土、巖石)來模擬炮彈發射時產生的沖擊力,從而解脫迫擊炮彈的保險狀態。
現在,他們手里拿著的東西就相當于一枚重型手榴彈。將它扔出去,它就會在碰撞到的第一個堅硬物體上爆炸。這并非推薦或常用的作戰方式,但美國大兵們牢牢記住了這個方法,并認為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派上用場。
查爾斯·E·凱利下士用兩支勃朗寧M1918自動步槍和60mm迫擊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保護了所在部隊的側翼。
1943年9月,在盟軍將納粹德軍趕出意大利“靴跟區”的戰斗中,查爾斯·E·凱利(Charles E. Kelly)下士在阿爾塔維拉附近的血戰中,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困境。
美國第36步兵師第143步兵團第3營前進時,凱利所在的部隊遭到納粹德軍猛烈反擊。這位來自匹茲堡的士兵已經用實際表現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出色的戰士,他參與摧毀了多個敵方機槍陣地,并在猛烈的炮火下傳遞了重要的偵察情報。
二戰意大利戰役期間,美國第5集團軍的M2迫擊炮組。
當他發現自己身處險境,只有少數幸存者守住了營側翼的一個重要倉庫時,形勢變得危急。他使用兩挺BAR發射了大量彈藥,但這兩挺自動步槍都因為過熱而無法繼續射擊。
在凱利的榮譽勛章嘉獎狀中,關于他英勇事跡的描述遠不止這些,但其中一段很好地說明了迫擊炮彈的作用。“在這關鍵時刻,敵人即將攻占陣地,凱利下士撿起60mm迫擊炮彈,拉開保險銷,將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至少炸死五名敵人。”凱利下士熟悉60mm迫擊炮彈的應急操作方式,并能有效地加以運用。
M2迫擊炮相當緊湊,可以裝入吉普車中。
兩年后,在地球另一端作戰的技術軍士博福特·T·安德森(Beaufort T. Anderson)也在戰斗中同樣操作。當時他是第96步兵師第381步兵團的一名機炮排士官,正在沖繩作戰。1945年4月的一個黎明,安德森率領的一支小型火力支援部隊遭到日軍猛烈攻擊。他命令士兵們尋找掩護,而他自己僅憑一支卡賓槍迎戰日軍猛烈的進攻。當一切看似敗局已定時,安德森開始神勇發揮。他的榮譽勛章嘉獎狀中是這樣描述的:“他找到一箱迫擊炮彈,拔出保險銷,將彈底敲在巖石上使其進入戰斗狀態,然后交替投擲炮彈和射擊,最終迫使敵軍撤退。”
毫無疑問,他使用的手拋迫擊炮彈的戰術非常有效。嘉獎狀中還有更多的內容:“技術軍士安德森在遭遇強敵的情況下,英勇作戰,擊斃了25名敵人,摧毀了數挺機槍和擲彈筒,獨自一人消除了對連隊側翼的嚴重威脅。”
在虛構的拉梅爾戰役中,扮演美國陸軍游騎兵和第101空降師傘兵的演員們將迫擊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
這兩位勇士的故事,不止一次地平息了關于將迫擊炮彈當作手榴彈使用的爭論,但是,除了技術細節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身著軍裝的美國人——無論是陸軍士兵、海軍陸戰隊員還是空軍士兵——都擁有創新的天賦。在美國軍事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而通常,正是這種敢于嘗試、并使其違背既定目標的天賦,最終贏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
結語
本文作者指導湯姆·漢克斯的前進路線。
為了給本文中的兩位英雄畫上一個完整的句號,這里講講他們最終的人生軌跡。二戰后,凱利以技術軍士的身份退役,回到了匹茲堡。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打零工,經濟狀況也時好時壞。他的健康逐漸惡化,并和許多二戰老兵一樣患上了酒精依賴癥。1984年末,凱利因腎衰竭和肝衰竭被送入匹茲堡的退伍軍人醫院,最終于1985年1月11日去世,享年64歲。
博福特·安德森在二戰后的生活稍顯順利。他在美國陸軍預備役服役了10年,期間晉升為少尉。1952年,他正式退役并回到了家鄉威斯康星州。后來,他搬到加利福尼亞州,曾擔任公職并經營一家牧場。1996年,他因健康原因在加利福尼亞州的薩利納斯去世,享年74歲。
他們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而他們的離去讓世界變得更加貧瘠。然而,在我的心中,他們依然活著。每當觀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最后幾幕時,筆者總會想起下士凱利和技術軍士安德森。
譯者按:
每當有人討論戰爭電影《拯救大兵瑞恩》時,本人總是想起SC軍事貼圖區的那個討論迫擊炮彈用法的帖子,還有“不沉的鎮遠”發布的M52引信的結構圖,相信那是許多人第一次見到這種引信的復雜結構。希望本人制作的M52引信工作過程圖,可以讓SC的老人們想起那個青春年少的歲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