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有機農業協會社區團購直通車激活農產品最后一公里
農業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記者齊巨儒
“246個小區團長背后是246個消費入口,兩天賣出1.3萬斤蔬菜,但基地產能只有3000斤,市場供不應求!”面對會員企業陜西晟之星農業基地的意外“甜蜜煩惱”,陜西省有機農業協會迅速啟動應急響應,通過整合全省有機農產品資源、聯動社區團購網絡,不僅化解了滯銷風險,更讓“供不應求”成為會員企業的新常態。這一案例,正是協會以創新服務破解“賣難買貴”難題的生動縮影。
社區團購:從田間到餐桌的“直通車”
在西安市雁塔區長延堡街道龍湖紫宸社區,居民王女士通過社區團購購買的陜西省有機農業協會主導推薦的廣東菜心和五泉嶺谷飼新鮮雞蛋,她說,“這個菜心口感特別好,聽說是按照有機標準種植的,這個無抗富硒雞蛋也特別好吃,顏色黃亮又新鮮,我用這些食材給娃娃做輔食特別放心,有機農業協會組織供應的的生態蔬菜真好,新鮮、味道好”。這背后,是協會打造的“社區團長+基地直供”模式在發力——246個小區團長作為終端觸角,實時反饋消費需求,協會則依托大數據精準調度全省10個有機農產品基地。
需求倒逼產能升級,針對晟之星蔬菜和五泉嶺雞蛋供不應求的情況,協會整合協調會員單位洋縣、眉縣等6個基地調配蔬菜資源,協調大量蔬菜水果雞蛋,全面進入西安市場,滿足社區居民對高品質蔬菜水果的需求。
今年以來,針對有機產品市場銷售情況,陜西省有機農業協會整合各方資源,形成了直播溯源+社區團購+有機生活館+養老大健康+福利采購等多方面渠道,直接賦能協會會員企業,解決會員企業銷售難題。
實體陣地:從單點突破到全域聯動
在北京秦嶺有機生活館的展柜前,來自柞水木耳、安康富硒茶、富縣蘋果等地理標志產品被貼上“爆款”標簽。借助協會搭建的“政軍企”對接平臺,協會通過“產地+銷地”雙館聯動,構建起覆蓋京津冀、長三角的消費網絡。
西安幸福林帶展廳則聚焦本土優質農產品,通過嚴格選品機制構建"有機優品庫",重點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展示,未來將與北京秦嶺有機生活館形成"產地+銷地"的雙向賦能體系。
產銷對接:從單打獨斗到生態協同
日前,協會主辦的“有機農產品進社區”對接會上,23家會員企業帶著50余款產品與32個社區團長現場簽約。針對會員企業產品同質化問題,協會組建專家團隊設計產品組合,聯合會員單位富縣高塬果業專業合作社(西安銷售處)建成有機農產品冷鏈倉,大大減少損耗。這種“集中推介+精準匹配”的模式,讓供需對接效率提升40%。
長效服務:從應急紓困到體系構建
面對會員企業反映的“認證成本高”“市場認知度低”等痛點,協會推出十大服務體系,從認證幫扶、專家指導、人才培育、政策對接、品牌共建、產地直銷等方面不斷提升產品附加值。協會流通部部長張偉告訴記者:“近年來,食品安全是普通居民最關心的問題,有機農業是農業最高標準,陜西省有機農業協會有責任、有義務、有擔當,承接起有機農業從田間到餐桌最后一公里的執行者,讓居民能吃的起吃的到放心菜,農戶才能多種菜,種好菜,真正打通種植端和銷售端,同時解決了農戶和居民最關心的問題,解決了會員單位銷售難問題,體現有機農業協會專業性和凝聚力,這也是我們有機農業協會流通部的價值體現。”
記者手記
從晟之星的“爆單危機”到五泉嶺雞蛋的“訂單接到手軟”,陜西省有機農業協會用創新服務書寫了鄉村振興的新篇章。當社區團購的配送車穿梭在都市街巷,當區塊鏈溯源系統守護著田間品質,當跨境貿易的貨輪駛向“一帶一路”沿線,有機協會搭建的“有機生態圈”正讓“小農戶”對接“大市場”,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未來,隨著“一帶一路”有機農業研討會的召開,陜西有機農業的“朋友圈”必將越做越大,為全國鄉村振興提供“陜西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