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工人正在播撒稻種。梁艷玲供圖
春回大地,翻耕的泥土散發出陣陣清香,蘊藏著新一年的豐收希望。4月8日,走進宣城市宣州區沈村鎮沈村社區,早稻播種的繁忙景象正在田間徐徐鋪展,科技與傳統播種方式奏響了一曲別樣的春耕交響樂。
在沈村鎮種糧大戶鄧傳紅的農田里,一架無人機如靈動的飛鳥,在操作員的精準操控下騰空而起,螺旋槳高速旋轉帶起的氣流發出陣陣嗡鳴。無人機在農田上空靈活穿梭,所到之處,紅色的早稻種子如細雨般灑落,精準地落入濕潤的泥土中。操作員全神貫注地盯著手中的控制面板,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無人機的飛行軌跡、播種進度以及種子余量等信息。再過一段時間,這些田塊便會長出生機勃勃的稻秧。
“我在沈村鎮流轉了300多畝的土地,都用來種早稻,現在已經播種了200多畝,趁著這幾天天氣好,我們搶抓農時,預計還有2天能全部完成。無人機播種又快又準,省時又省力!”鄧傳紅說道。
而在種糧大戶史述軍的田地里,人工播種的場景同樣熱火朝天。工人們一手拿著裝滿種子的簸箕,一手熟練地抓起種子,均勻地撒在田壟間,他們的每一步都走得穩健而踏實,每一次撒種都飽含著對豐收的期盼。當被問到對無人機播種和人工播種的看法時,史述軍笑著說道:“我家的田塊比較分散,地形也有點復雜,還是更適合人工播種,也能照顧到細節。只要能把田種好,科技和人工都是好幫手!”
科技與傳統相互交融、攜手并進,如同為農業生產這臺精密機器裝上了“雙引擎”:一邊是無人機在云端翱翔,以厘米級精度播撒希望的種子;另一邊是農人彎腰弓背,用布滿老繭的雙手將豐收的密碼寫入泥土。“科技骨架”與“傳統血肉”的完美結合,讓豐收的曙光閃耀在農田間、土地里。
“沈村鎮今年早稻種植面積大約在8000畝,截至今天已經播種4000多畝了,預計4月13日左右能完成全部的播種任務。在農戶種植早稻期間,我們也會走進田間地頭,為他們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尤其是清溝瀝水、農藥播撒等方面,希望能夠助力農戶的單產提升,實現高產豐收。”沈村鎮農業農村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孫明表示。(梁艷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