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這幾年風云(參數丨圖片)變幻,有不少臨危受命的故事。
2024年7月,董事長王曉秋、總裁賈健旭帶領的上汽集團新領導班子上任,外界都很想看看,臨危受命的新團隊如何帶領上汽集團實現轉型。
在蟄伏了將近一年之后,上汽集團在4月10日正式召開“懂車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這場以"平權驅動進階,共創美好出行"為內核的戰略發布會,展現了上汽打破行業壁壘的決心。
在我看來,目的只有一個:回答好“上汽接下來怎么辦”這個拷問!
01、上汽之夜有哪些干貨?
這次的上汽之夜,上汽集團邀請到了10多個重磅的合作伙伴,可以說相當高大上了。
在技術和產品層面,上汽集團大招不斷。
首先,上汽集團正式發布整車安全3.0技術,從1.0時代的“不怕撞”,2.0時代的“不會撞”,進化至3.0時代的“放心開”。
如何做到?
簡單舉一個例子:上汽的新技術可以在乘員躺姿狀態下預感知碰撞,自動調整座椅姿態并束緊安全帶,讓頭部加速度降低31%,腹部壓縮量降低32%、腰椎壓力降低45%。
其次,上汽總裁賈健旭宣布,上汽首款全固態電池“光啟電池”將在2027年落地。
第三,全球知名汽車設計師約瑟夫·卡班攜兩款榮威概念車登場亮相,包括一款SUV和一款加長豪華轎車,預計將在4月23日的上海車展發布。
上汽總裁賈健旭表示,今年上汽還將推出十余款新車型。
02、如何修煉內功?
作為一名職業生涯伊始便浸潤在上汽體系的人,我深知:汽車制造是一門講究“內功”的領域,原因很簡單,隨便一個造車平臺投資就上百億,沒有內功是Hold不住的,也是玩不起的!
上汽集團在中國汽車集團銷量冠軍的位置上坐了18年,當然也是因為“內功”,這個“內功”除了先進的生產工藝、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等因素之外,還包括對行業變化的深刻觀察。
這次上汽之夜,董事長王曉秋在開場致辭中,24次提到“用戶”這個詞;整場發布會下來,人們也幾乎看不到冰冷的數據,因為在我看來,上汽的主要動作是向消費者、合作伙伴闡明自己對新能源汽車的看法。
首先是智能駕駛。
上汽認為:智能駕駛的確勢不可擋,也的確需要“平權”,但平權的底線是2個字:安全。
為此,上汽從頂層設計概念入手,融合軟硬件能力,在五星安全標準的基礎上,實現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數據安全的全域融合安全。
在這方面,全鏈路、全打通、全開放的自研優勢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是智能座艙。
上汽的目標是,把旗下車型變成一臺大號的移動手機,它自主研發的銀河全棧座艙3.0全面接入鴻蒙、安卓和IOS三大手機系統,同時還融入AI大模型,讓每一款車型都“懂你”。
從技術研發的角度來講,要把這些理念全部都快速實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上汽總裁賈健旭此前就說過,上汽必須要構建自己的能力和體系。
所以,自上任以來,上汽集團便進行了全面的變革,比如將乘用車、研發總院、零部件等板塊整合為“大乘用車事業群”,推行“一個目標、一個預算、一張表”的管理模式,構建從產品定義到全球銷售的全鏈條能力。
客觀來說,目前上汽在新能源方面的表現與它龐大的體量并不相符;但它實現“絕地反擊”的基礎越來越穩固。
譬如,到目前為止,上汽手中已經擁有銀河全棧座艙3.0、第一代VMC線控底盤、銀河全棧4.0電子架構、熱效率突破46.3%的DMH混動專用發動機等一系列核心技術與裝備。
我此前就有講過,小看上汽這種巨型傳統廠商是一種錯誤,大象轉身固然不容易,但轉型一旦成功,其勢能也非尋常動物可比。
03、如何攜手生態伙伴?
在中國的大型國產廠商中,上汽頗有點與眾不同,它在汽車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非常豐富,旗下擁有延鋒、華域兩大頭部零部件供應商。
不過在上汽集團看來,這還遠遠不夠,它還需要攜手更多的合作伙伴。
以目前熱門的智能駕駛為例,上汽在智駕領域的布局相當靈活。
一方面,它堅持自研,另一方面,它又與“地大華魔”(地平線、大疆、華為、Momenta)進行合作,打造可兼容的全棧式架構。
用戶喜歡什么,上汽就提供什么。
在對外合作方面,上汽與華為的合作可以說是個典型案例。
2025年2月21日,上汽與華為簽署深度合作協議,宣布在新能源智能汽車領域展開全面戰略合作。
賈健旭給這種合作立下了基調:跪著學習。
與華為的合作項目開始后,上汽派遣大量的年輕人才常駐上汽華為合作項目。
而雙方的合作,也并不限于零部件領域,而是采用鴻蒙智行模式。
為提供的,是智能座艙、ADS 3.0智駕系統以及其它相關的核心零部件;而上汽擁有的,則是完整的造車平臺以及三電技術底座,同時還有覆蓋全球的供應鏈網絡。
賈健旭曾經公開表示:上汽有能力幫助華為把它們的智能化能力裝進20萬以下的車型。
這顯然不是“華為賦能、另外一方躺平”的那種模式,而是一種真正的“優勢互補、強強聯合”,用賈健旭的話來說就是“優勢互補、生態共建”。
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尚未推出,但已經初見成效。根據賈健旭的介紹,雙方的首車研發周期僅15個月,比行業平均時間縮短40%。
余承東也公開表示:上汽的效率,高得像是一家私企。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合作過這么多的車企之后,這應該是余承東第一次講這樣的話。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04、上汽的轉型能否成功?
關于大型傳統廠商在新能源時代的生存狀態,不少媒體曾經夸張地表示,它們像是進了ICU。
不過,ICU也是能自救的。
根據此前上汽發布的業績預告,2025年第一季度上汽集團預計將視線歸母凈利潤30-30億元,同比增加10%-18%;而2024年全年,上汽集團凈利潤預計僅為15-19億元,同比暴跌87%-90%。
可以這么說,上汽已經有一年沒有見過“喜報”了。
這似乎可以證明,上汽集團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當然,與搶走自己冠軍地位的比亞迪相比,上汽無論是銷量還是利潤都有差距;不過,上汽是一艘掉頭難度相當大的船,它需要更長的時間,而且,它需要更強的動力。
用一個詞來形容上汽目前的轉型,那就是“蓄勢”。
所謂蓄勢,就是你用肉眼不易察覺,但它強勢反彈的動能正在快速累積。
外界對上汽的信心來自于,它并不缺少轉型成功的必要條件。核心技術、產業鏈、產品設計開發能力、成本控制能力、生態鏈建設、渠道建設,上汽都不缺,它真正缺的,可能就是時間了。
可以預見的是,上汽在2025年實現華麗轉身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它的主要任務仍是“企穩”。
上汽與華為合作的尚界項目雖然進展神速,但仍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大規模貢獻銷量。
而上汽正在進行的“刮骨療毒式”的自我改革,也需要更長的時間來逐步推進。
如果在這期間,如果有一款像當年的比亞迪漢,或者小米SU7這樣的車型問世,上汽接下來的轉型就會進入快車道。
結束語
看完這次大會,我的感慨很多,最大的感觸就是,上汽真的很認真,這一點,我的感受與余承東是相同的。
此前上汽董事長王曉秋也說過,建設汽車強國和質量強國,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
而此次"懂車更懂你"的品牌主張與"平權驅動進階,共創美好出行"的戰略路徑,恰恰印證了這種使命落地的誠意——從技術平權打破智能電動車的價格門檻,到用戶共創搭建出行生態的底層架構,上汽正在用體系化的變革回應時代命題。
宏大的歷史使命,必然是歷盡艱辛。
任何的自我革新,其實最缺的都是時間,所以我覺得,對于上汽的轉型不必過于心急。技術和品牌的積淀都相當困難,但蓄勢越久、越充分,未來反彈的動能也就越強。
中國新能源市場遠沒有到“大結局”的時候,或者說,有上汽這樣的巨型廠商堅定轉型,是可以影響行業格局。
不妨,靜待如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