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2025年4月,作家楊建東遭遇了一場荒誕的“版權倒錯”:自己2015年創作的《上帝們的那些事兒》被番茄小說平臺以“疑似抄襲”為由下架,而涉嫌抄襲其核心設定的《十日終焉》卻穩坐熱榜,單月稿費突破百萬。
這場“李代桃僵”的操作,猶如一顆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了網絡文學行業關于版權保護的千層浪。更是快速將番茄小說平臺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番茄小說來說,類似的侵權風險、版權危機事件并非個案。而對該事件追根溯源,也能窺見番茄小說免費模式下的商業模式悖論。
追根溯源,免費模式或是硬傷
公開資料顯示,番茄小說是抖音旗下的免費網文閱讀APP。該款產品以“流量+廣告”的模式運營,主要面向免費閱讀用戶。
據媒體報道,《十日終焉》是番茄小說力推的頭部作品,單月稿費破百萬,82萬讀者打出9.9分,其商業價值可見一斑。
但正如網友指出的,該作品中“喜怒哀樂四情扇”游戲直接照搬《賭博默示錄》的“剪刀石頭布”設定,而死亡游戲機制與《誠如神之所說》如出一轍。
圖源:網絡
更荒誕的是,番茄平臺以“疑似抄襲”為由下架了楊建東2015年的原創作品,理由竟是“與外站作品內容相似”。這種“算法反判”的操作,被網友調侃為“讓牛頓都要懷疑人生”。
免費閱讀平臺的商業模式,決定了其對流量的極致追求。同時也如同一把雙刃劍,在讓番茄小說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給其帶來了版權危機。
據了解,通過“流量+廣告”模式,番茄小說也在突破過億月活和傳言的9000萬日活后,近期有媒體報告稱,番茄小說已實現300-400億的年廣告收入。
在這種邏輯下,平臺更傾向于保護能帶來高收益的爆款,而非耗費資源處理版權糾紛。
《十日終焉》作為平臺“親兒子”,即便存在抄襲爭議,也能憑借流量優勢安然無恙,而原創作者的申訴卻石沉大海。很顯然,這是其免費模式下的邏輯悖論,也是其被媒體口誅筆伐的根本。
據分析,番茄小說的版權困局,其實是行業普遍現象。折射出來的,也是整個免費閱讀行業的三大頑疾。
其一是審核機制的技術失靈。尤其是在這些版權糾紛案例中,平臺依賴的AI審核系統存在嚴重缺陷。
例如,楊建東此前曾因《造物主法則》被誤判與《天文大百科》內容相似而下架,其另一部作品《上帝們的那些事兒》被完全抄襲后,系統竟提示他“抄襲引用他人作品”。
這種“時間線錯亂”的審核邏輯,本質是技術工具無法準確判斷作品的創作時序和獨創性所導致的。與此同時,也將番茄小說審核系統的不足,暴露無遺。
其二是流量至上所帶來的利益扭曲,進一步凸顯了番茄小說的版權危機。很顯然,平臺對頭部作品的過度傾斜,必然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對于侵權作品而言,甚至有“助紂為虐”的意味。而上升到企業發展理念層面,番茄小說堅持什么樣的企業價值觀也引發了質疑。
據了解,2024年番茄小說簽約作者超60萬,但年收入超10萬元的僅3228人,占比不足0.6%。在這種生態下,抄襲成為部分作者的“捷徑”。有業內人士透露,將日漫美劇的設定改頭換面包裝成“原創”,已形成工業化流水線,平臺審核對此重視度也明顯不足。
除此以外,由于侵權事件帶來的維權成本高企,原創作者的積極性也被嚴重打擊。
肉眼可見的是,原創作者面臨“三重困境”:一是舉證難度大,需提供創作時間戳、首發證明等;二是訴訟周期長,即便勝訴,賠償金額往往不及維權成本;三是平臺消極應對,如楊建東的作品被下架后,平臺僅以“技術檢測等原因”輕描淡寫回應,讓很多原創作者深感維權無門。
作者利益無法保障,免費模式何以持續?
據分析,番茄小說的版權危機,本質上是免費閱讀模式與內容生態的沖突。這種模式雖能快速積累用戶。例如,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番茄小說的MAU達到1.92億。但是與此同時,番茄小說也埋下了多重隱患:
一方面,在平臺流量導向的驅動下,平臺內容質量持續下滑或是必然。例如,平臺為追求流量,鼓勵作者跟風創作“爽文”,由此也導致了,平臺內容同質化嚴重。
據了解,2024年番茄小說“推薦榜”作品中,70%為都市玄幻類,“穿越”“系統流”等套路泛濫。這種“數據驅動創作”的邏輯,正在消解網絡文學的創新力。
正如一些業內人士吐槽系統文的創作過程:“像系統文這種,結構就像游戲打怪升級,搭建好框架,把內容填進去就可以了,同質化嚴重,劇情走向都能猜到,設定也沒什么新鮮感?!?/p>
另一方面,雖然番茄小說也在跟風打造網文IP,但是一些頭部IP的價值正在被透支。肉眼可見的是,免費平臺的IP開發往往急功近利。
例如,番茄小說與抖音合作的短劇改編,多聚焦“短平快”的甜寵、逆襲題材,缺乏深度打磨。2024年其短劇分賬額超2.5億元,但改編作品豆瓣評分普遍不高,IP價值被嚴重透支。
番茄小說目前陷入的僵局,與行業生態陷入惡性循環有著密切的關系。近年以來,盜版侵權加劇了行業的馬太效應。頭部作者尚可通過維權挽回損失,而中小作者只能默默承受。
2024年番茄小說推出“青舟計劃”,投入1億元扶持精品內容,但是該投入與平臺300億級的廣告收入相比,仍是杯水車薪。由此也導致了,番茄小說很難留住創作優質內容的作者。
而對比另一個網文巨頭閱文集團,就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他們在2022年5月開啟了真正意義上的防盜版后,收入其實是下滑的。
雖然防盜版的舉措,沒有把這個蛋糕做大,但是其內容生態相比番茄小說,顯然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加上閱文的付費閱讀模式,網友也開始調侃:閱文留不住用戶、番茄則留不住作者。
網文行業競爭激烈,什么是番茄小說的護城河?
在網文行業的市場競爭格局中,番茄小說面臨著多方夾擊。傳統網文巨頭如閱文集團,憑借深厚的版權積累、成熟的付費體系以及龐大的作者資源,占據著行業的重要地位。
新興的網文平臺也不斷涌現,它們或憑借獨特的題材定位,或依靠創新的運營模式,試圖在市場中分得一杯羹。
同時,海外網文平臺也在不斷發展,部分平臺憑借對當地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本土化運營,吸引了大量用戶,給國內網文平臺的出海之路增添了阻礙。
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精品化已成為網文發展的必然方向。隨著用戶閱讀品味的提升,他們不再滿足于千篇一律的“爽文”套路,而是對內容的深度、創新性以及文學性有了更高要求。
如《慶余年》《開端》等精品網文的成功改編,彰顯了優質內容的強大生命力。在此趨勢下,番茄小說目前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愈發凸顯,亟需提升內容質量,打造更多精品。
AI時代的來臨,給網文行業帶來了巨大沖擊。一方面,AI寫作的出現使得網文創作的門檻降低,大量AI生成的作品涌入市場,加劇了內容的競爭與混亂。
不少網文平臺編輯反映,年后審核工作量驟增,番茄小說等平臺的部分板塊,新書首秀數量環比增幅超過50%,這或許與大量新人開始用AI寫文有關。
對此,也有很多用戶明顯察覺到,番茄小說平臺上很多作品都特別像,甚至讓平臺作者與讀者都十分吃驚。
另一方面,AI技術也為網文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如輔助創作工具能幫助作者提升創作效率,智能推薦系統可實現更精準的內容推送。
但番茄小說目前在AI技術的運用上,更多地體現在有嚴重缺陷的審核機制上,未能充分發揮AI在內容創作與推薦方面的優勢。
據媒體報道,此前番茄小說推出AI輔助寫作條款時,也遭到了不少內容作者的抗議,認為這是番茄小說在用自己的辛苦創作用于“投喂AI”。這也意味著,番茄小說即使引入AI輔助創作功能,未來也將面臨眾多挑戰。
圖源:網絡
那么,番茄小說的護城河究竟在哪里?抖音強大的流量生態或許是其一。依托抖音龐大的用戶基礎,番茄小說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新用戶。
但僅靠流量引入遠遠不夠,如何將流量轉化為用戶粘性,留存優質用戶,是番茄小說亟待解決的問題。平臺還需在內容質量提升、版權保護完善、用戶體驗優化等方面下功夫,構建起堅實的內容壁壘。
例如,加大對優質原創作品的挖掘與扶持力度,完善審核機制,杜絕抄襲侵權作品,為用戶提供更舒適、個性化的閱讀環境。
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站穩腳跟,真正打造出屬于自己的護城河,突破免費模式的掣肘,實現可持續發展。
結語
作為背靠短視頻巨頭抖音的網文頭部品牌,番茄小說通過免費閱讀模式,從一眾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在用戶量規模方面快速崛起。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其免費模式也正在成為其進一步發展壯大、完善平臺內容生態最大的障礙。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曾經因為免費模式而一路狂奔的番茄小說,也正在因為免費模式而讓其未來的發展充滿變數。
而決定其能夠繼續在網文行業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或許不是平臺流量有多大,而是平臺對于用戶而言,有多大的實際價值。
因此,如何進一步優化平臺內容生態,減少版權泛濫現象的發生,并且從深層次優化內容作者的激勵機制,讓平臺內容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才是番茄小說可持續發展的“解藥”。
但愿番茄小說能夠回歸內容平臺的本質,少一些利益驅動,多一些價值創造,成為被人稱道的網文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