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 年秋天,郭沫若觀看了根據古典名著《西游記》改編的紹劇《三打白骨精》,被劇中情節打動,由此創作了一首七律詩,以表達對劇情的感悟。
這首詩展現了郭沫若深厚的文學功底,也體現出他對傳統藝術的熱愛。完成后,郭沫若將詩呈送給國家領導人毛澤東。毛澤東閱讀后,被詩中的情感觸動,進而產生了創作靈感 。
于是,毛主席寫下《三打白骨精》的和詩《七律?和郭沫若同志》。此詩文學價值高,政治文化影響深遠,毛主席以獨特視角展現對戲劇作品的理解。詩歌創作后,毛主席又進行書法再創作,以獨特風格表現詩的意境情感。本文展示的圖片即該詩手稿,記錄歷史,承載兩位文學巨匠的藝術交流與思想碰撞。
在珍貴的手稿圖片中,紙張因歲月而破損,但毛主席的字跡依舊清晰,展現出磅礴的氣勢,給予觀賞者書法藝術的享受。
整幅作品充滿生氣,字跡大小不一,筆畫有粗有細,墨色從濕潤到干枯自然過渡,彰顯出非凡的境界。
作品氣勢宏大,在章法上突破傳統,字體結構自由發揮,達到獨特而自由的書寫境界,盡顯書法魅力與瀟灑之態。
布局打破傳統豎行書寫的間距規則,采用緊湊的間距,甚至出現 “串行” 現象。但這并未破壞視覺體驗,反而使作品更顯親切、接地氣。
用筆呈現出中鋒澀行筆的效果,有凸起的立體之感,還運用了枯筆飛白技法。字體在露鋒與藏鋒之間擺脫束縛,自然地流露出深厚的底蘊與修養,與大自然和諧統一,展現出氣吞山河的情懷。
每一筆畫都十分精致,如同經過精心雕琢,融合了人與自然,將書法藝術與人文精神完美結合。
圖片展示了毛主席七律詩的原文,喜愛 “毛體” 書法的朋友可將其與手稿字跡對照,作為臨習參考。這是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有助于深刻理解毛主席書法藝術的精髓,感受跨越時空的藝術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