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據俄衛星通訊社4月11報道,美防長皮特?赫格塞思在接受福克斯新聞頻道專訪時,再次強調“不尋求與中國發生沖突”,并稱若沖突爆發將導致“可怕的后果”。這番看似矛盾的言論,折射出美國對華戰略的深層困境:既想通過軍事威懾維持霸權,又恐懼于與中國全面對抗的代價。這場“刀尖上的舞蹈”,不僅暴露了美國決策層的戰略焦慮,更揭示了全球化時代大國博弈的復雜邏輯。
赫格塞思的“可怕后果論”并非首次。自今年3月以來,他反復強調“不尋求開戰”卻持續升級西太平洋軍力部署,在關島基地揚言重建威懾,又試圖在巴拿馬重啟軍事存在,結果遭巴方斷然拒絕。這種“言行分裂”的背后,是五角大樓對中美實力對比的清醒認知。
美軍內部推演顯示,若臺海爆發沖突,關島基地可能在數小時內被摧毀,而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已能突破現有防御體系。正如美國前軍官坦言,過去五年中美軍事技術差距“縮小速度遠超預期”,東風-17等武器的實戰部署更讓“航母威懾”淪為過時概念。
軍事威懾的局限性,被中美經濟深度捆綁進一步放大。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6882億美元,特斯拉36.7%的全球銷量依賴中國市場,蘋果供應鏈更是與中國高度交織。美國商會警告,對華脫鉤將導致GDP年損5000億美元,這解釋了為何特朗普政府一邊加征關稅,一邊緊急辟謠“對華作戰計劃”。
更微妙的是,中國掌控全球80%的稀土加工和60%的半導體封測產能,若沖突爆發,美國軍工復合體或將陷入“斷鏈”危機。這種“斗而不破”的微妙平衡,讓赫格塞思不得不承認:“我們承受不起與中國開戰的代價。”
有美國網友在社交平臺嘲諷:“當國防部長開始談論‘可怕后果’,說明我們的導彈庫存不夠了。”中國網友則犀利指出:“從特斯拉上海工廠到沃爾瑪貨架,美國早該明白‘中國制造’不是威脅而是氧氣。”
深層次看,美國的戰略困境源于全球化時代權力結構的變遷。中國軍工產能的“恐怖效率”與制造業韌性,正在改寫戰爭規則。而美國試圖“既要美元霸權又要制造業回流”的矛盾政策,可能加速美元體系瓦解——當世界不再需要大量美元購買中國商品,美軍全球基地的維持成本將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當赫格塞思用“可怕后果”試圖威懾中國時,這句話反而成為美國霸權的墓志銘。正的“可怕”從來不在戰場硝煙中,而在霸權主義者終于意識到:21世紀的大國博弈,早已不是航母數量的比拼,而是產業鏈控制力、技術迭代速度與制度韌性的綜合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