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生活打卡季#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4月11日報道,在全球貿易戰的硝煙中,一場意料之外的“破冰”正在上演。美國對華加征“對等關稅”的沖擊波尚未消散,歐盟與中國卻悄然重啟電動汽車關稅爭端談判。據德國《商報》披露,中歐閉門會議的核心議題是以“最低價格承諾”替代現行關稅,這或將成為全球貿易摩擦中首個以市場機制替代懲罰性關稅的解決方案。
歐盟去年10月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5.3%的關稅,初衷是保護本土產業,但結果卻適得其反。梅賽德斯-奔馳、大眾等歐洲車企凈利潤下滑,寶馬選擇與華為合作開發智能座艙系統,雷諾在上海設立電動車型研發中心,Stellantis甚至將零跑汽車引入歐洲生產——關稅壁壘反而加速了歐洲車企對中國的技術依賴與產業綁定。
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直言:“沒有中國供應鏈,歐洲綠色轉型寸步難行。”這種矛盾在歐盟內部引發分裂,匈牙利已宣布將參與針對歐盟委員會關稅決策的法律訴訟,凸顯了東歐國家對中國產業鏈的深度倚重。
中歐此次談判的關鍵在于“以價換市”。根據此前披露的方案,中國車企需承諾在歐盟以不低于特定價格銷售電動汽車,換取關稅減免。這一機制看似限制了價格競爭,實則暗含博弈智慧: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平均售價本就比本土品牌高出15%-20%,最低價格承諾既能緩解歐盟對“傾銷”的焦慮,又為中國高端化戰略保留空間。
不過,歐盟要求對車型配置差異進行動態監管,這給車企的靈活定價帶來挑戰。一位業內人士坦言:“既要滿足歐盟監管,又要保持產品競爭力,考驗的是中國車企的精細化運營能力。”
諷刺的是,推動中歐走近的最大外力竟來自特朗普政府。美國4月9日實施的“對等關稅”不僅打擊中國,還將矛頭對準歐盟、日韓等傳統盟友。歐盟隨即宣布對210億歐元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法國財長更揚言制定“第二階段強硬反制”。
在此背景下,中歐經貿合作的戰略價值驟然提升。歐盟貿易專員謝夫喬維奇坦言:“美國僅占全球貿易13%,歐中合作才是穩定器。”這種地緣經濟邏輯的轉變,讓寶馬董事長齊普策等商界領袖公開反對對華關稅,呼吁“合作比對抗更能應對氣候挑戰”。
這場談判的深層意義遠超貿易爭端本身。中國社會科學院專家呂祥指出,美國關稅戰正在加速“去美國化”進程,非美國家間形成技術共享、產能協同的新聯盟。歐洲車企向中國靠攏,不僅是成本考量,更是對智能駕駛、電池技術等下一代競爭力的投資。正如寶馬大中華區總裁高翔所言:“中國已是全球創新引擎,合作2.0時代正在開啟。”若中歐能成功探索出“最低價格+技術共享”模式,或將為WTO改革提供新范式,重塑全球化下半場的規則制定權。
市場的反應最能說明問題:盡管歐盟關稅尚未取消,中國插電混動汽車對歐出口已逆勢增長,歐洲經銷商網絡加速擴張。這場談判或許無法立即平息所有爭議,但它揭示了一個不可逆的趨勢——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時,世界正在用供應鏈的重組投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