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走私這種行為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違反法律的,但這種行為又確確實實存在于中國的每一個發展時期當中。
所謂走私,指的就是商人無視國家法律,用國家禁止的產品來進行交易。在明朝時期,銅錢就是一種走私產品。
國家法律明確規定,任何人都不得攜帶銅錢突破海禁,不得肆意將明朝建設所需的銅錢交易到海外。可即便是國家法律有了如此明確的規定,市面上還是有很多商人冒著生命危險去走私銅錢。
商人的這種違反法律的行為,也在一定程度上警戒著明朝的法律輸出機構。為何總是會有人冒著如此巨大的風險去做國家法律禁止的事情?明朝走私銅錢的現象,最后又將以怎樣的狀態來收尾呢?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亂象。
- 海禁政策,傷害利益
提起明朝最能夠在國際社會當中彰顯國力的一個事件,那無異于是鄭和下西洋了。鄭和作為直接接受明朝皇室指派的官員,多次帶著中國特產的種種文化產品來到國外,與其他國家進行海外貿易,為明朝朝廷贏取了大量的生產資源。
當時世界大航海時代還沒有到來,我們觀察整個世界,發現只有中國才有這個綜合國力,去進行大規模的海上交易。所以毫無疑問,前期的明朝在世界范圍之內都屬于一個超級大國。
鄭和下西洋極大地推動了經濟交流和文化傳播,同時也讓中原大地的威力傳散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與此同時,中國傳統的貨幣體系也對國外產生著深遠持久的影響。
要知道當時國外還沒有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中國的貨幣體系應該算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一種貨幣流通模式。在進行國際交易的時候,其他國家沒有自己的貨幣,那么自然而然便會用中國的貨幣來衡量商品的價值。
而且其他小國家對于中國的國力是十分深刻的,并且也認為貨幣的流通并不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貶值。用中國的貨幣來進行國際交易,本身也是眾望所歸之事。
所以我國的銅錢隨著海上交易而大規模的流向海外市場,其他國家從海上交易當中獲得了利益,當然對中國銅錢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為了控制海上貿易,為了能夠最大化的維系朝廷的統一政治,明朝政府實行了海禁政策。
這個政策一出來,不少居住在沿海地區的商人的生活便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正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貿易被禁止了,他們該用怎樣的方式來賺取生存資本呢?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即便是國家禁止了海上貿易,沿海地區的商人也總會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去對抗這種政策。畢竟大家都是需要生存的,而生存就離不開金錢二字。
于是他們多次無視海軍政策,偷偷在國家沒能監管到的時候,登上貿易船只,把中國的貨品運往國外。這種違背法律的商業交易行為,我們將此統稱為走私。
而明朝商人走私的主要產品,其實就是銅錢。
明朝政府不僅不允許海上交易,還不允許商人用銅錢來作為交易對象。其實早在宋朝,禁止銅錢向外大規模流通就已經成為了社會的共識。
銅錢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金屬,而國家的各方面建設是離不開這種金屬的,在朝廷對于銅錢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我們就應當把這種社會資源壟斷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應該任由他們流向國外。
當時人們,朝廷越是禁止做什么,他們越是要冒險去做。以前朝廷禁止銅錢流通,他們就偏偏要帶著銅錢去做貿易。現在朝廷禁止海上交易,他們就偏偏要帶著銅錢突破海禁政策。
之所以會大規模走私銅錢,不僅僅是因為商人們天生具有叛逆精神,還因為這件事有很大的利潤。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銅錢在海外的價值是很高的,商人們只需要以極低的成本壟斷銅錢,而后將之運到海外,就能夠賺取極大的差價。
這里面的利潤是非常可觀的,有錢能使鬼推磨,大家自然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做這種不被法律所認可的事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說的大概就是這樣一種情況了吧。
- 順應時代,改變政令
為什么明朝的銅錢在海外會那么受歡迎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原因來分析。
隨著與中國的貿易持續開展,不少海外國家都感知到一般等價物在商品交易過程當中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本國的商品經濟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所以一般等價物暫時沒有辦法在他們的國內流通起來。
眼看著中國已經從種種貿易交易行為當中逐漸明確了一套固定的交易體系,其他國家當然也想要效仿。他們也知道,只有在本國確保貨幣的流通,這樣才能夠推動國家的商品經濟發展。
正是因為有著這樣的需求,其他國家才會想著去鑄造本國的貨幣。但是鑄造貨幣是需要金屬的,一些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又沒有那么多的金屬礦洞可以開采。
那些國家的統治者早就想明白了一件事情,與其自己在國內大費周章地開采數量極少的礦洞,還不如直接從中國引進銅錢,直接把明朝的貨幣利用起來。
這是因為想通了其中的關竅,他們才愿意花費極大的成本從明朝商人的手中購入銅錢。
銅錢大規模的向外流通,必定會影響本國的貿易體系發展,所以基于這樣的情況,明朝政府才會更加嚴格的把控銅錢的交易。
為此,他們甚至還禁止銅錢作為一般等價物在本國的市面上流通。明朝政府專門發行了一種紙幣,用紙幣來代替銅錢的地位。可是在普羅大眾的傳統觀念當中,金屬貨幣往往具有更高的流通性,所以明朝政府的管控措施最后并沒有起到實際的作用。
而且后來隨著海上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大量的國外白銀流入到了中國的境內。
一件東西的數量多了,那么它就會變得不再值錢,現在國內的貨幣嚴重短缺,白銀又大規模流入到中國的市場,所以民眾也逐漸地把白銀當成了普通的貨幣。
這個現象,就是我們常常提起的明朝時期的白銀貨幣化。
受到白銀的沖擊,我們自己國家的貨幣肯定會大規模貶值。為了維護貨幣的面值,國家還專門頒布了命令,禁止人民群眾以金屬貨幣在市面上進行交易。
但是商品經濟既然已經形成了系統的體系,那么市場的運行規律很多時候就不是朝廷的宏觀大手能夠掌控的。
所以即便是朝廷刻意在經濟政策上給予了引導,人民群眾還是不由自主的將白銀當成了貨幣,這種趨勢是沒有辦法有效控制的。
意識到這樣的情況,朝廷索性也就任其自然發展。直到隆慶元年,明朝政府第一次公開承認白銀作為貨幣的經濟功能。
從海外大規模流入中國市場的金屬,在這一時期也終于具備了正式的貿易交易特征。
在承認白銀的合法地位的同時,明朝朝廷當然也會下意識的保護本國的貨幣。所以在那一時期,一種特殊的經濟現象就形成了。
從國外流入的白銀和本國的貨幣一起在市面上流通,一般等價物的形式也就多種多樣起來。
- 走私銅錢,影響社會
走私銅錢這件事情,從表面上看起來似乎不太嚴重,但是我們往深層次去考慮,就會發現這件事情給整個社會都帶來了非常嚴重的惡劣影響。
走私從而導致大量的金屬貨幣流入到了海外。國家境內的銅錢數量急劇減少。要知道銅錢其實是普通老百姓最常使用的一種貨幣,哪怕是后來紙幣出現,它們也沒有辦法取代銅錢在實際生活當中的作用。
現在國內的銅錢數量逐漸減少,老百姓又沒有能力去賺取價值更多的貨幣,這樣就導致他們的勞動付出得不到同等比例的回報。老百姓手中能夠掌握的貨幣越來越少,他們的生活條件自然也就會越來越艱難。
普通百姓買不起市面上的種種商品,因為他們手中沒有足夠的貨幣。但是商家又會按照固定的模式去生產足夠數量的商品,因為其他商品的生產屬于另外一條產業鏈。
如此一來,市面上就會有大量的商品因為農民的貨幣儲備不足而無法銷售。大規模的商品滯銷現象發生,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水平又沒能得到明顯的改善,這就導致了嚴重的通貨緊縮事件。
這是市場產生的一種相當嚴重的亂象,并且也對明朝整體的經濟秩序造成了非常可怕的沖擊。
另外,商人大規模運輸銅錢去往國外,其實對底層農民的利益也是一種嚴重的剝削。
在走私從前的這條產業鏈條當中,商人只需要付出非常低微的勞動成本,就能夠賺取巨大的勞動利潤。他們就像是一個中間商,往往可以從一條固定的產業鏈當中牟取最多的利益。
而國內的農民即便是付出了更高強度的勞動,也沒有辦法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如此一來,窮人越窮,富人越富,社會貧富差距便會不斷擴大,社會矛盾自然也會急劇增加。
社會矛盾的累積會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矛盾的情況不斷增加,以至于達到一定的數量時,或許農民起義就會發生。所以這樣的情況,實際上對國家統一的政治秩序也是非常可怕的挑戰。
為了遏止從前走私的亂象,明朝政府當然也出臺了各種政策,甚至還會采用暴力手段去強行打壓。可是事件發展到最后,明朝政府以暴制暴的行為往往會導致兩敗俱傷的局面。
本國商人的利益受到了挑戰,他們自然會面向自己國家的軍隊拿起武器。朝廷感受到了來自底層商人的威脅,自然也會不遺余力的用軍事力量去維系政治統治。如此一來,兩大階級都在這次抗爭當中受傷。
而留在海外準備接收銅錢的其他國家的商人,自然就坐收漁翁之利了。
結語:
明朝銅錢走私的混亂現象告訴我們,一刀切的政策是完全不可取的。官方法律越是禁止什么,底下的商人越是要去挑戰著做什么。
朝廷真正應該做的是綜合分析當前的實際發展情況,與商人共同協調出一個適合的應對舉措。兩大階級的對抗,最后導致的必然是本國國力的衰減,這是一個巨大的教訓。
參考資料:
1.《明史》
2.《鄭和下西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