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在一些體育賽事中,法國隊常被稱作高盧雄雞。高盧雄雞這個名字,聽上去威武霸氣,很有一種血戰到底的意味。
實際上,高盧雄雞是羅馬人凱撒為了諷刺法國人而發明的稱呼。沒想到,法國人卻把敵人的蔑稱,變成了國家的精神象征。
一、高盧雄雞的由來
有關高盧的源頭有兩個,一個是高盧人,一個是高盧地區。
歐洲的早期文明,主要集中在歐洲南部的希臘和羅馬。當時的凱爾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被稱為歐洲三大蠻族,其文明程度遠遠落后于古羅馬文明。高盧人就是凱爾特人的一個分支。這些蠻族,雖沒有發展出高度的文明,卻不斷得向外侵略擴張。
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凱爾特人侵入了法國,他們打敗了原來的土著。古羅馬人就把居住在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南部、意大利北部的凱爾特人統稱為高盧人,高盧人生活的地方就成了高盧地區。凱爾特人骨子里流淌著侵略者的血液,他們不會停下擴張的步伐。
公元前4世紀起,高盧人跟羅馬人開始了曠日持久的爭奪。開始的時候,高盧人掌控了戰爭主導權,他們不斷的南下侵擾羅馬共和國的土地。公元前390年,布倫努斯就帶兵把戰火燒到了羅馬城。
羅馬人節節敗退,一度面臨亡國的危險。但最終,高盧人并沒有真正控制羅馬城。頑強的羅馬人在卡皮托爾衛城跟高盧人相持了七個月,最后雙方達成協議,羅馬人繳納了一千磅黃金,高盧人離開了羅馬。
接下來的一百多年,高盧人繼續對羅馬人不停的侵擾,而羅馬人則是韜光養晦、臥薪嘗膽,希望有一天徹底戰勝高盧人。
公元前58年,凱撒向高盧人發起進攻,拉開了長達八年之久的高盧戰爭。經過八次遠征,凱撒最終征服了高盧人,將整個高盧地區納入了羅馬帝國的版圖。
凱撒征服高盧人之后,便給高盧人起了一個“雄雞”的綽號。之所以把高盧人叫做“雄雞”,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在拉丁語中,高盧人“Gallia”和雄雞“Gallus”的發音很相似;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凱撒覺得高盧人的裝腔作勢、愛慕虛榮跟雄雞有得一比。
總而言之,在高盧雄雞這個稱呼里,蘊含著凱撒對高盧人的侮辱。凱撒自己都不會想到,高盧雄雞不僅被高盧人笑納了,還最終成了法國人的國家象征。
二、凝聚法蘭西民族的高盧雄雞
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并沒有維系多久,到了公元5世紀,日耳曼民族攻陷了羅馬帝國。日耳曼人的一個分支法蘭克人占領了高盧地區。高盧人的領土雖然被法蘭克人占領,但其先進的文明卻把法蘭克人征服了。
在高盧人的影響下,很多法蘭克人皈依了天主教。經過多年的通婚融合,在高盧地區逐漸產生了一個新的民族——法蘭西人。原來的法蘭克人,文化相對落后,他們接受了高盧人先進的語言——高盧-拉丁語。又經過幾百年的融合發展,法蘭西人最終形成了自己的民族語言——法語。
公元800年,查理大帝通過50多次對外戰爭,最終讓法蘭克王國成為一個西鄰大西洋,東至易北河,北達北海,南到意大利中部的大帝國。
腓力二世是法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法蘭西國王的國王。之前的國王,一般都被稱為法蘭克國王。從法蘭克到法蘭西,一字的變化,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法蘭西國家誕生了。
從12世紀開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等國就經常把法國同大公雞聯系在一起,以表達他們對法國擴張之心的不滿。在一些尖酸刻薄的文章里,法國的國王也會被描述成呆板、愚蠢的大公雞。為了羞辱法國的統治者,他們甚至還有版畫、雕塑等手段,來凸顯笨拙的雄雞形象。
生性浪漫的法國人,并沒有被這些嘲笑和詆毀氣倒,他們不僅不介意這些惡意的玩笑,甚至還接受了這種暗示。到了后來,法國的國王大肆宣揚雄雞的宗教意義。它不再是原來那只普通的公雞了,它成了一只勇敢、機警的雄雞。
查理五世甚至被描繪成了像保護幼雞一樣,保護自己臣民的大公雞。
圣女貞德:賦予高盧雄雞新的內涵
在1337至1453的百余年間,英國和法國爆發了不間斷的戰爭,史稱英法百年戰爭。在這一次戰爭中,法國女英雄貞德橫空出世,帶領法國軍隊把英國軍隊趕出法國。
貞德本是一個農家的牧羊女,她并沒有上過學,卻經常到教堂里虔誠祈禱。1428年,貞德取得查理七世王子的信任,被任命為法軍統帥。1429年,圣女貞德帶領法國軍隊在于帕提戰役中打敗英軍。接著,貞德又收復了法國北部的失地,護送查理七世王子在教堂加冕為王。
貞德帶領的軍隊,有一面特別的戰旗。這面戰旗,是由貞德親自縫制而成,戰旗上的圖案正是象征法蘭西民族的象征——高盧雄雞。貞德和她的戰旗,讓法國人民重拾信心、備受鼓舞。在每一次戰斗中,貞德都會讓這面高盧雄雞的戰旗高高飄揚,雄雞戰旗就成為勝利、勇敢的象征,而高盧雄雞的內涵中,也加入了善良、智慧、勇敢、勝利的象征意義。
14世紀,反對教會專制,追求民族、人文解放的文藝復興運動席卷整個歐洲。各國都在強化本國的世俗王權,發展本民族的語言。法語逐漸取代世俗拉丁語,成為法國通用的語言。
文藝復興期間,盡管法國依然是天主教占據主導地位的國家,但法國統治者掌握了圣經的解釋權。在基督教義中,雄雞是一種象征警覺、敏銳、富有戰斗精神的動物。雄雞形象經常被安放在風向標上,隨風飄蕩。
17世紀,法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君王,他就是路易十四。經過幾十年的南征北戰,路易十四讓法國成為歐洲大陸上最為強大的國家。路易十四也十分推崇高盧雄雞,他覺得雄雞不僅精神抖擻,而且警惕性非常高,能真正體現出法國人民的團結、勇敢。
在路易十四頒布的一項法令中,國王被比作太陽,而人民被比作雄雞,雄雞所代表的象征意義進一步飛躍了。在路易十四的大力推動下,高盧雄雞作為法蘭西民族的文化象征,日益深入人心。
三、法國大革命:像高盧雄雞一樣戰斗
1789年,法國爆發了反對封建專制貴族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在資產階級的領導下,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組成的起義軍,攻陷了象征封建專制的巴士底獄。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后,法國其它城市的市民紛紛效仿巴黎人民,武裝起來奪取市政管理權。
在農村,農民們沖擊地主莊園,燒毀地契。起義者們發布了《人權宣言》,向全世界宣布“人身自由,權力平等”的原則。
起義者攻占巴士底獄后,人們鑄造了大量的徽章來紀念這件事,很多的徽章上都有雄雞的形象。有的雄雞是站在被推翻的塔樓上,有一只雄雞右爪還抓著一只梭鏢,梭鏢的頂端還掛著一頂帽子。在徽章的下方還雕刻著一行文字:我為民族站崗放哨。徽章上的這些雄雞,深刻闡釋了雄雞來自人民,并代表人民保衛革命果實的警醒。
法國大革命中,法國人民對封建專制的摧毀和打擊,讓歐洲的封建君主們害怕了。1793年,神圣羅馬帝國跟英國、普魯士、西班牙、荷蘭和撒丁王國組成反法同盟。反法同盟組建聯軍,開始對法國革命進行武裝干涉。
這個時候,法國面臨的局面,跟歷史上高盧人反抗古羅馬入侵的情形是非常相似的。在公元1世紀前后,高盧人曾經屢次將入侵法國的羅馬士兵拒之門外。這一次,高盧雄雞的戰斗精神再一次被點燃。
1792年,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打敗普奧聯軍,接著宣布法蘭西共和國成立。1793年,法國革命政府處決了路易十六,以神圣羅馬為首的反法同盟向法國宣戰。
面對挑釁,法國革命委員會沒有屈服,他們征召了18歲至25歲的男子作為預備役士兵,擊退了侵略者,并開始向法國以外的地區挺進。在接下來五年的戰爭中,法國軍隊先后打敗了普魯士、西班牙、撒丁王國、奧地利。熱情、勇敢的法國人,用高盧雄雞的戰斗方式捍衛了大革命的果實。
在設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國徽時,雄雞的形象被加入其中。法國大革命賦予了高盧雄雞革命者的特征:機警、戰斗、保衛革命果實。
四、高盧雄雞已經成為法蘭西民族的象征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演化,高盧雄雞的精神已經流淌在每個法國人的血液中,每當法蘭西民族遭遇困難、挫折,需要重拾信心的時候,那一只趾高氣揚、斗志昂揚的高盧雄雞便會展翅飛來。
在普法戰爭中,法國被普魯士打敗,法蘭西民族的自信心受到重挫。戰后,法國人萎靡不振,法國政府為了鼓舞民心,發行了一套20金法郎的貨幣,貨幣的背面正是高盧雄雞。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人民為了抵抗德國的入侵,再次高揚“高盧雄雞”的旗幟。
兩次世界大戰后,公雞作為法國的吉祥物,被刻畫在多個紀念碑的場所,成為了法國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足球和橄欖球運動中,法國隊將雄雞的形象加入到徽章中,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用公雞做圖騰的國家。
結語: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像法國人一樣,對雄雞懷有如此深厚、如此熾烈的情感。高盧雄雞的形象已經扎根于法國的政治、宗教、文化等多個領域。高盧雄雞是法蘭西民族的象征,是法國人民的象征,也是法蘭西文化的象征。
外敵入侵時,它是一只斗志昂揚、永不言棄的公雞,要跟敵人血戰到底,最終把敵人趕走。遭遇困難時,它是一只勇敢向前、披荊斬棘的公雞,永遠不會低下高貴的頭顱。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賦予了雄雞革命的特征,讓高盧雄雞的形象更加豐滿。
高盧雄雞代表了法國人民自由、革命、批判的民族形象,高盧雄雞將激勵著法國人民繼續戰斗、繼續革命。
參考文獻:
《法國大革命》
《法蘭西共和國》
《歐洲蠻族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