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短劇在影視圈爆火。
觀眾喜愛,張天愛、舒暢、劉曉慶等大明星也投身其中,李若彤主演的《午后玫瑰》上衛視后收視率超不少傳統電視劇。
這不禁讓人好奇,短劇有何魔力讓明星紛紛涉足?
明星扎堆拍短劇,背后是影視行業的變革。
長劇拍攝周期長、投資大,資源被頭部演員壟斷,許多明星無戲可演或只能當配角。
短劇則成本低、拍攝快,一個月就能完成一部,給受市場 “冷落” 的演員帶來新機遇。
如楊蓉因《二十九》翻紅,新人許夢圓憑《裴總每天都想父憑子貴》人氣大增,短劇為他們開辟了新發展路徑。
短劇市場規模龐大,2024 年用戶超 6.62 億,市場規模達 504 億,超過電影票房。
倪虹潔主演的《夫妻的春節》播放量破 5 億。
短劇受眾廣泛,中老年群體也十分熱衷,60 歲以上用戶占新增觀眾的 20%,每日刷短劇超 2 小時且消費意愿強,像《閃婚老伴是豪門》充值金額達 3000 萬。
對明星而言,短劇既能賺錢,又能漲粉、嘗試新角色。
演員柯淳出演《好一個乖乖女》后,抖音粉絲漲至 400 萬,片酬翻 10 倍,還收獲綜藝和時尚資源。
短劇流量與變現快,可帶動直播帶貨和廣告代言,為明星帶來事業 “第二春”。
不過,明星拍短劇這事兒,爭議也不小。
有人覺得這是“自降咖位”,畢竟傳統影視圈一直有鄙視鏈——電影>長劇>短劇。
劉曉慶74歲了還去拍短劇,就被嘲“晚節不保”,但她直接回懟:
“短劇是未來,演員得跟上時代!”
其實換個角度看,明星下場反而是“降維打擊”,他們的演技和經驗能拉高短劇的質量。
盛一倫就說,短劇節奏快,要求演員更精準地表達情緒,而長劇練出來的功底正好派上用場。
李沐宸從《司藤》轉戰短劇后,不光自己火了,還帶動整個制作升級,證明明星的加入對行業是好事。
更讓人驚喜的是,短劇正在打破傳統影視的條條框框。
以前覺得短劇就是“土味”“狗血”,但現在精品越來越多,比如《逃出大英博物館》《家里家外》,甚至登上了省級衛視。
央視、湖南廣電這些主流媒體也開始布局短劇,澎湃新聞還砸了6000萬搞“百劇共創”計劃,要三年內拍100部精品。
這說明啥?短劇不再是“low”的代名詞,它的藝術價值正在被認可,甚至可能反過來影響長劇市場。
當然,短劇火爆的背后也有隱憂。
現在市面上很多短劇都是“霸道總裁”“逆襲打臉”的老套路,演員天天演掐脖子、鎖喉的戲,自己都演到想吐。
同質化太嚴重,觀眾遲早會膩。
明星如果想靠短劇長遠發展,就不能光圖快錢,得挑好劇本、嘗試新角色,比如《二十九》探討女性困境,《錢少每天都在想身體在哪》玩轉商戰+奇幻,這類有深度的作品才能讓人記住。
總之,短劇的崛起給了明星新機會,但它不是萬能藥。
拍好了,能像丞磊那樣從短劇《虛顏》跳到郭敬明的《云之羽》;
拍爛了,可能消耗口碑,困在同質化陷阱里。
但無論如何,短劇已經證明了自己不是影視圈的“備胎”,而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新勢力。
未來的影視行業,很可能不再是長劇一家獨大,而是長短結合、百花齊放。
對明星來說,與其糾結“咖位”,不如想想怎么在這波浪潮里站穩腳跟——
畢竟,觀眾愛看才是硬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