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77年前,毛主席指揮遼沈戰役,沒按“套路出牌”。
放著最近的長春不打,偏要先吃下難啃的錦州。
結果,關門打狗,一戰定乾坤。
這樣看來,今天臺灣問題,是不是也可以換個招?
錦州戰役,關門打狗
1948年10月的東北,秋風瑟瑟。
被分割包圍的國民黨55萬部隊,死守在錦州、沈陽、長春;
而百萬之眾的東北野戰軍,則悄悄攥緊了拳頭。
可關鍵問題就是,這一拳,應該先往哪里砸?
大多數人都指向了長春。為什么?近,好打,有把握。
當時我軍主力集結在北滿,距離長春近,打起來補給線短。
且長春的國民黨守軍只有10萬,被圍困多月,補給困難,士氣疲軟。
東北野戰軍總司令和一些高級將領,基本都支持先打長春。
他們已經算好了時間——十天,最多十天,長春就能拿下。
可坐鎮西柏坡的毛主席卻不是這么想的。
他反復思索,想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如果長春開打,那么沈陽和錦州的敵軍就有機會迅速撤退。
一旦他們會合,擠出一個重兵集團回到關內,無疑是增加我軍在華北戰場的壓力。
于是,毛主席做出了決定——不打長春,先攻錦州!
為什么是錦州?
錦州地處遼西走廊,是華北與東北的唯一陸路連接點。
而一旦將這條退路封死,就等于是把東北的國民黨部隊徹底關在門里,困在甕里。
可是,攻錦州并不輕松,甚至可以說風險很大。
首先,我軍主力得從北滿調動至遼西,路程長達數百公里,后勤壓力很大。
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兵未動、糧先絕的困境。
其次,錦州守軍由范漢杰坐鎮,15萬人分布于錦州、葫蘆島、山海關等地,周邊還有沈陽的援軍隨時可能出動。
這一仗若是打得慢,那敵人東西合圍,反而是把我們關在了門里。
在一些將領看來,打長春是十拿九穩,打錦州卻是困難重重。
放棄遞到嘴邊的肥肉,轉而去啃一塊“硬骨頭”,對于這步“險棋”,他們猶豫不定。
然而在反復的磋商討論之后,前線將領與中央軍委最終還是達成了一致。
10月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了總攻。
僅31個小時,錦州被攻克,全殲守軍,俘虜大批。
敵援軍則被阻隔在外圍,形成割裂之勢。
此后不到一個月,長春、沈陽相繼解放,百萬大軍南下,揮師華北。
毛主席這一招“關門打狗”,雖然風險不低,卻贏得了大局。
琉球群島,戰略支點
說完了錦州戰役,回過頭來再看今天的臺灣局勢。
如果類比毛主席那時的打法,今天是不是也可以先繞過“長春”,瞄準“錦州”?
那這個“錦州”在哪?很多人應該第一個會想到琉球群島。
琉球群島,東北、西南走向,蜿蜒1000公里長,剛好夾在臺灣和日本之間。
歷史上,琉球群島是中原王朝的屬地,被稱作“流虬”。
自明朝開始,就由中央政府冊封任命琉球王。
一直到1879年,琉球被日本強吞,改名沖繩。
二戰后,美國人搶先一步,在琉球設下重兵,建成“第一島鏈”的核心。
當時原本約定的是中美共同托管,但國民政府因戰爭乏力,無力派兵。
到了1972年,美國將琉球“歸還”給了日本,結果激起了琉球人大規模抗議。
他們甚至組織代表團去臺灣哭訴,請求“獨立或者并入中國版圖”。
只不過彼時的蔣介石,在美國的壓力之下連自保都難,哪有余力管琉球呢?最終也只能不了了之。
可這些年,情況變了。
日本國內對琉球的歧視問題愈演愈烈,資源壓榨、軍事壓迫,再加上常年被當“前線消耗品”,讓琉球“獨立”的聲音不斷升高。
我們知道,琉球群島一直是美國亞太軍事的橋頭堡,美國可以快速投送兵力至東北亞或臺海地區。
琉球群島的面積,連日本的1%都不到,可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卻有75%都建在琉球。
琉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是美軍快速干預臺灣的關鍵。
而一旦先控制或戰略牽制琉球,就等于切斷了美軍干涉臺灣的跳板,打亂了美日協防格局。
美軍在臺灣方向的空中支援和后勤,就會大大受限。
不是硬攻臺灣,而是截斷其背后之手。
而這一步棋,無論從軍事還是從政治法理來看,其實都有操作空間。
琉球絕非閑棋冷子,或許正是影響大局的“關鍵之眼”。
參考資料
攻克錦州——“關門打狗”戰遼沈的關鍵之戰.中國軍網.2023-12-14
琉球在東亞地緣價值的演變.中國青年報.2018-11-0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