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中美關稅貿易戰日漸升級的背景下,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對此表現出了極大的不滿,特別是在特斯拉與中國市場深度捆綁與全方位戰略依存的關系下,可以說中國市場的損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代表著特斯拉的損失。
而近期特斯拉所發出的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就顯示出受特朗普關稅政策影響,特斯拉全球交付量同比下滑13%,股價跌幅近5%,這樣的結果對身為商人的馬斯克來說無疑是一件無法忍受的事實。
因此馬斯克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接連發表言論的,從贊揚中國制造業到“暗諷”政策環境,以指責關稅建議者的方式對特朗普的這項政策表示著極大的不滿。
中國市場與特斯拉的利益共生
馬斯克與中國的綁定始于2019年,彼時的斯拉深陷產能危機,而在這時上海超級工廠的出現以及其所展現出的“中國速度”卻是使其直接扭虧為盈的關鍵。
而不僅是供應鏈本土化所導致的降本增效,其中特斯拉持續推進“100%國產化”的戰略也是一個主要原因,與寧德時代、拓普集團等超百家本土供應商合作,電池、底盤、內飾等核心零部件實現自主供應。
國產化率提升至95%后,單車成本下降超20%,疊加上海工廠高效運營,Model 3在華售價較美國市場低15%,形成“成本-價格-銷量”的正向循環。
同時在特斯拉本身以及產業的努力,其中政策上的紅利與基礎設施的存在也為特斯拉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可能,那時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購置稅減免及充電網絡建設為特斯拉創造極其有利的先天條件。
這樣在政策上的支持,使得在2023年后雖取消國家補貼,但地方補貼與充電設施補貼持續跟進,現在特斯拉超充站已覆蓋全國300+城市,構建“15分鐘充電生活圈”,有效破解用戶焦慮,推動銷量增長。
可以說特斯拉自2019年上海超級工廠落地以來,與中國市場的關系已從簡單的“供需連接”升級為深度融合的“共生體”。
而正是在政策支持、供應鏈協同、技術創新與市場反哺的多重作用下,特斯拉與中國市場形成了獨特的互利共生生態,這一關系不僅重塑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更成為中美經貿合作的典范。
馬斯克的“變臉”
馬斯克與特朗普的關系始于在2024年大選期間,雙方形成了一種復雜的政治-商業聯盟,馬斯克通過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為特朗普提供近2億美元資金支持,并在關鍵搖擺州發起"簽署請愿書抽百萬美元"活動。
甚至他還頻繁在社交媒體X上為特朗普造勢,并頭戴"MAGA"棒球帽與特朗普同臺演講,而在馬斯克這種資金與輿論的支持下,特朗普也是成功勝選的擔任起了2025年美國總統。
作為特朗普勝選的關鍵推手,馬斯克曾被賦予“政府效率部”負責人頭銜,卻在改革進程中被批評屢屢“越界”,干預內閣人事任命、公開批評國務院裁員進度,甚至試圖裁撤與國務卿魯比奧利益相關的機構。
這種“既是顧問又是改革官”的曖昧身份,使其既不被傳統官僚體系接納,亦引發特朗普核心圈的不滿——在部分共和黨人眼中,這位“半路出家”的科技富豪更像擅長制造話題的“政治投機者”。
馬斯克作為跨國企業家,始終主張整合國家資源推動科技突破,其“星際之門”質疑背后,是對特朗普孤立主義路線下科技自主化的深層擔憂,而奉行“美國優先”的特朗普,則將馬斯克視為競選籌款與輿論造勢的工具。
當然馬斯克也并不是在完全認同著特朗普的政策,在2025年4月特朗普宣布實施對等關稅后,馬斯克就罕見的表現出了自己不滿的直接公開批評該政策,稱其損害美國企業利益,并呼吁停止加征關稅。
由于特斯拉在華業務占其全球銷量40%以上,關稅直接沖擊其利潤,導致股價暴跌,馬斯克更指責特朗普聽從彼得·納瓦羅等鷹派顧問,加劇貿易緊張。
馬斯克的指桑罵槐
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稱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并嘲諷其哈佛經濟學博士學位“毫無價值”,直指關稅政策制定者的專業能力缺陷,指責納瓦羅團隊將關稅視為“終極目標而非策略工具”,就是近期馬斯克與特朗普政府矛盾公開化的表現。
這項行動的核心源于中國市場及供應鏈對特斯拉等企業的戰略重要性,他認為這種短視行為加劇了中美摩擦,導致特斯拉供應鏈成本激增,也促使他采取一系列措施間接或直接抵制特朗普的激進政策。
利益深度綁定中國馬斯克旗下特斯拉、SpaceX等企業高度依賴中國供應鏈與市場,2024年底,他因擔憂臺海局勢,要求臺灣供應商轉移產能至大陸或東南亞,避免地緣風險對業務造成沖擊。
而此舉也被視為主動規避特朗普可能犧牲臺灣利益的政策傾向,維護與中國關系的一種重要策略,也反應了他身為商人逐利,以及對國際形勢的清楚認知。
從公開支持特朗普到質疑其項目,馬斯克對特朗普“變臉”的邏輯 ,其背后是源于精明的利益計算,以及在政治和商業上的雙重目標。
在政治層面,他試圖通過制造話題維持影響力,為未來政策博弈留有余地,在商業層面,面對特斯拉市值蒸發千億、中國市場份額萎縮的危機,馬斯克必須重新樹立“科技中立”形象以挽回投資者與消費者信心。
而這種“既要又要”的策略,也恰恰暴露了其政治身份的脆弱性,當特朗普團隊指責其“濫用總統信任”時,馬斯克早已不再是白宮不可或缺的“座上賓”。
結語
從更深層次看,這場風波凸顯了全球化時代產業鏈的脆弱性,特斯拉與中國的關系,早已超越簡單的“買方-賣方”邏輯,成為中美經濟共生網絡的典型案例。
特斯拉與中國市場的共生關系,本質上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完美結合,中國為特斯拉提供市場、供應鏈與政策支持,特斯拉則反哺技術、標準與產業升級動能。
而現在當“一損俱損”的風險逼近,理性對話與規則協調才是破局之道,正如馬斯克自己所言:“特斯拉的成功離不開中國,但真正的挑戰在于如何共同進化”。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