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亦憐的“帶貼”返場,讓不少《我的后半生》的粉絲又找到了新的槽點,俗話說,一言不合就開噴,尤其是當聽聞連亦憐下嫁老中醫的消息后,更是讓許多人都紛紛揮舞起“正義”大棒,朝著沈教授曾經的“白月光”放肆開炮。
有人義正言辭怒懟連亦憐的庸俗與現實,拿自己幸福去換她與兒子的下半生,也有人一本正經地坐實連亦憐的陰險與狡詐,拿著她和別人的喜帖來炫耀自己的戰績,從而達到讓老沈懊悔不已的目的。
當然,也有人將同情的眼光給了連亦憐,而后又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老沈的虛偽與風流大肆批判,讓這位傳道授業的老教授一下子跌落神壇,成了徹頭徹尾的偽君子。
其實,這些“虎狼之辭”全是一家之言,無法全面剖析《我的后半生》這部劇所展示出的離經叛道的先鋒意義,更無法觸摸到編劇精巧編織的良苦用心。
公允地說,《我的后半生》這部劇已然打破了當今社會對空巢老人的固有形象以及片面的道德評判標準,它以全新的視角讓一大批“新老年人”重構了空巢獨居的行為模式,乃至讓花白的頭發、深陷的皺紋不再是衰朽的標簽,而是印證生命強度的榮譽勛章!
只有清醒的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可以正確理解老沈在劇中那一切讓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鏡的“荒唐”行為,從而以老沈的角度重新審視他那幾段失敗的感情。
作為曾經傳道授業,聲譽斐然的大學教授,離休于他而言,就是讓自己失掉社會屬性,而隨后老伴的離世,又讓他的家庭屬性出現殘缺,于是這雙重打擊便讓老沈變得凄凄惶惶,孤孤單單,神神叨叨。
此時,誰能讓他重拾這兩大屬性呢?兒子、女兒、兒媳顯然做不到,兩個死黨更是無能為力,而連亦憐的出現,恰好完美地將這兩大屬性全都拾掇回來。
許多人都片面的認為,老沈對連亦憐是見色起意,纏上人家的身子寧可失掉自己的面子,其實不盡然也。
你看“連亦憐”這飽含深意名字就知道編劇的良苦用心,首先作為大醫院老干病房的護士長,她的社會地位與文化層次其實并不低,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與老沈旗鼓相當。
但偏偏被一個多病的兒子所拖累,可憐天下父母心,為了兒子,曾經高貴過的連亦憐變成了唯唯諾諾,逆來順受,甚至凄楚艱辛的可憐人!
但也正是這份“可憐”,讓沈教授重獲兩大屬性有了復歸的可能,為連亦憐創造更好的生活,為她兒子創造就業機會,可以讓沈教授社會屬性歸位,連亦憐對他千依百順,全心照顧甚至感激涕零,又讓沈教授的家庭屬性得到彌補。
應該說,只要連亦憐按照沈教授的思維模式運行下去,別說是一套房子,就算是生命,沈教授也豁得出去!簡而言之一句話,連亦憐只要讓沈教授“憐一憐”,沈教授便會對她“愛一愛”,這應該是沈教授一種十分高級的交換模式。
可為人實在的連亦憐偏偏就不懂得沈教授這類文人的高級相處方式,偏偏要將他們之間的“交易”低端化,世俗化,即:你給我一套房子,我就給你養老送終,這于沈教授而言,簡直就是一種侮辱。
其實在編者看來,連亦憐其實對沈教授是有感情的,甚至對他的溫文爾雅充滿愛慕,對他的仗義相助充滿感激,此次為送結婚請帖再次在沈家返場,其實是抱著一種試探與炫耀的雙重心理的。
連亦憐所要試探的是,沈教授有沒有回心轉意的機會,如若答應她房產過戶的條件,重歸于好也有可能,而她所炫耀的是一種類似“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報復心理,可以說,如果她精心設置這場戲,沒有外人在場,可能會產生十分的效果。
而偏偏天不遂她愿,當連亦憐開始“演戲”時,不僅有外人,而且還是情敵,呂原的剛毅直率,遇事便發的性格恰恰擊中了連亦憐的軟肋,乃至讓她一時半會無所適從。
然而呂原卻全然沒有顧及她與老沈的感受,在強勢著一頓輸出之后,到最后還使出了最過分的舉動,將當初的喜被扔給連亦憐,這不僅是對連亦憐的侮辱,更是對老沈底線的踐踏,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呂原親自開啟了老沈將她徹底掃地出門的序章。
呂原與她的女兒曾經都遭受過丈夫出軌的悲劇,所以心理上出現了一些不平衡,不得不說這是一碗“毒藥”,不僅讓自己的感情觀與人際關系病入膏肓,而且還將女兒今后的生活推向無盡痛苦的深淵。
我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呂原用自己的親身實踐為大家提供了一本很有意義的反面教材,希望大家引以為鑒,不要讓自己曾經的不幸牽連未來的無辜,不要讓身心的傷害讓心靈受到扭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