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了維護君權的穩定,經常會猜忌身邊的功臣武將,歷史上因為功高蓋主被殺的名將數不勝數,“伴君如伴虎”這句話就是古人對君臣關系最好的解釋。從漢高祖劉邦開始,西漢皇帝便開始猜忌功臣武將,西漢早期的功臣武將很少能夠得到善終。漢高祖劉邦在平定天下后,先后殺害了韓信、彭越和英布,并且逼迫蕭何自污來保全性命。周勃迎立漢文帝劉恒做皇帝后,劉恒擔心周勃的威望過高,找了一個借口將周勃罷官回家。后來劉恒又將周勃關進了監獄,想要讓人誣陷周勃謀反,如果不是薄太后深明大義,周勃很難能夠幸存下來。
漢景帝劉啟依靠著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由于周亞夫的性格暴躁,劉啟擔心周亞夫不能侍奉幼主,將周亞夫逼的絕食自盡。漢景帝駕崩之后,西漢最有作為的皇帝漢武帝繼位,漢武帝是一個很有雄才偉略的君主。他繼位后力圖改變中原王朝受到匈奴入侵的問題,先后派遣衛青和霍去病北擊匈奴,衛青和霍去病不負眾望,通過數次大決戰打垮了匈奴,為漢朝換來了十余年的邊境和平。
漢武帝為了表彰衛青和霍去病的功勞,封衛青做了大司馬大將軍,地位在丞相之上,同時封霍去病做了大司馬驃騎將軍,地位也在丞相之上。漠北大戰結束后不久,年僅23歲的霍去病因病去世,漢朝因為漠北大戰中消耗過大,暫時停止了對匈奴的進攻。從漠北大戰結束,一直到衛青去世,期間共經歷了13年的時間。那么在這13年的時間里面,功高蓋主的衛青為什么沒有受到漢武帝的猜忌,能夠最終得到善終呢?
古代能夠善終的名將,要么就是趕上了不殺功臣的朝代,要么就是遇上了不殺功臣的好皇帝。例如潘美和曹彬都是宋朝名將,宋朝基本不殺大臣,趙匡胤和趙光義也沒有殺過功臣,潘美和曹彬自然能夠善終。從漢朝前期的情況來看,漢朝顯然不是一個不殺功臣的朝代,實際上從史書對漢武帝的描述來看,漢武帝也不是一個不殺功臣的皇帝。漢武帝一朝共有13位丞相,其中有一多半的丞相死于非命,他們要么是被漢武帝直接殺死,要么是被漢武帝逼死。
據說漢武帝讓公孫賀做丞相的時候,公孫賀跪在地上痛哭,請求漢武帝收回成命。結果漢武帝拂袖而去,果然過了沒有多久,公孫賀因為巫蠱之亂觸怒漢武帝,全家都被漢武帝殺害。很多人看到這里會說,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漢武帝不會殺自己人。其實這個觀點也站不住腳,巫蠱之亂時期漢武帝不僅腰斬了自己的女兒,就連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都沒能幸免于難。
從《史記》和《漢書》中對衛青的描述來看,衛青能夠不被漢武帝的猜忌,主要是因為衛青為人謹慎忠誠,從來不讓人抓住任何把柄,漢武帝沒有理由猜忌他,也沒有必要猜忌他。《史記》記載淮南王劉安曾經想要叛亂,他詢問身邊的人大將軍衛青的人品如何,淮南王的幕僚回答說:“大將軍對待士大夫十分的尊敬,對待士兵十分的愛護,他的武藝高強才能出眾,人們都愿意為他賣命。大軍安營休息的時候,士兵們都喝到水,大將軍才會喝。大軍行進的時候,士兵們都渡過河,大將軍才會渡河。皇帝和太后的賞賜,他都送給了手下的將士,即使是古代的名將,也無人能夠比得上他。”
從淮南王的幕僚的敘述中不難看出,衛青是一個深受朝廷內外愛戴的人,漢武帝即使想要猜忌他,也找不到猜忌他的理由。除了對待士兵和士大夫非常禮貌外,衛青在處理問題上也一直尊奉漢武帝的意見。衛青手下的將領蘇建(蘇武父親)犯了錯誤,衛青的幕僚勸說衛青殺死蘇建來樹立威信。衛青認為自己接受皇帝的命令出征,不需要擔心威信的問題,于是他將蘇建押回長安交給了漢武帝處理。
漠北大戰時期漢武帝授意衛青不要讓李廣擔任前鋒,衛青按照漢武帝的命令讓李廣長途奔襲截擊單于,李廣迷路沒有完成任務,最終羞愧自殺。事后李廣的兒子李敢刺傷了衛青,按照漢朝的法律,李敢以下犯上刺殺大將軍衛青,肯定會被誅滅三族,但是衛青讓人隱瞞了這件事,避免了李廣家族被誅殺。從這些事例不難看出,衛青的道德品質高尚,對待漢武帝毫無異心。而且衛青從來不結黨營私,一生都沒有做過威脅皇權的事情,像衛青這樣一位忠心能干的大將,能夠獲得善終也十分的正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