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 7 日,一則“微軟將停止中國區運營”的消息在網絡上掀起驚濤駭浪,引發了科技全的震動。當日上午,一張標注“微軟停止中國區運營”的郵件截圖在社交平臺瘋狂刷屏,郵件中稱因“地緣政治及國際業務環境變化”,微軟將于 4 月 8 日停止中國業務,相關項目團隊也將同步解散,還承諾為受影響員工提供海外崗位支持。此消息瞬間登上熱搜,科技圈更是一片震動,不少人紛紛猜測微軟是否真的要全面撤離中國市場。
然而,事實很快浮出水面。經多家媒體向微軟內部人士核實,確認該郵件實際出自微軟在華合資外包公司——上海微創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并非微軟中國總部。微軟中國方面也迅速做出回應,其發言人明確表示“有關微軟將停止在中國運營的報道,信息不實”,強調微軟中國的核心業務,如 Windows、Azure 云服務、Office 等目前運營一切正常,并未受到直接影響 。
上海微創軟件在 2002 年由微軟與上海市政府聯合創辦,23年以來主要承接微軟部分技術外包與數字化轉型服務,是微軟生態鏈中的重要一環。此次所謂的“停止中國區運營”,實則是上海微創基于微軟全球戰略調整,將部分業務線轉移至越南、日本、匈牙利等地區,并非微軟中國整體撤離。但這一事件,還是折射出微軟在華業務正經歷的一系列深刻變化。
1
收縮信號早有顯現
近年來,微軟在華業務的收縮信號其實早有端倪。2024 年,微軟就曾敦促其中國區的云服務和人工智能相關員工考慮搬遷。據報道,當時約有 700 至 800 名從事機器學習和云計算工作的員工收到了相關提議。同年,微軟悄然關閉了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物聯網與人工智能實驗室。該實驗室于 2019 年 5 月成立,曾是上海張江的一個重點創新項目,在推動中國本土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發展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到 2024 年 6 月其五周年時,已助力超 50 家企業獲得 94 億元(約 13 億美元)投資,實現 139 項技術突破,并培訓了近萬名專業人員。如今卻落得關閉的下場,辦公室人去樓空,設備也被清理一空。
更早之前,微軟旗下的領英(LinkedIn)也對中國業務進行了重大調整。領英在 2014 年進入中國市場,曾擁有 5400 萬用戶。但由于面臨越來越多來自中國監管方面的要求,其運營環境日益復雜。2021 年,領英宣布將對中國區的服務進行調整,計劃推出一款僅專注于求職功能,不包含社交動態或分享文章功能的中國專屬應用程序 。這一系列事件,都預示著微軟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正面臨挑戰,戰略布局也在不斷調整。
2
業務調整的多重因素
2.1
地緣政治因素
微軟此次外包業務的轉移,最直接的導火索是美國 2024 年頒布的《數據安全法案》,即第 14117 號行政令《防止受關注國家獲取美國人批量敏感個人數據及美國政府相關數據》 。該法令將中國、俄羅斯、古巴、伊朗、朝鮮和委內瑞拉等國列為“受關注國家”,明確規定自生效日期起,任何美國人士不得在未遵守安全要求的情況下,故意參與涉及關注國家或受限主體的供應商協議、雇傭協議或投資協議的受限數據交易。微軟作為美國企業,為避免高昂的合規成本和潛在風險,選擇將涉及敏感數據處理的外包業務遷出中國,以符合美國政府的數據監管要求。
2.2
全球戰略布局考量
從微軟的全球戰略布局來看,其近年來持續加大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云計算領域的投入,同時在北美和歐洲大力建設數據中心。在此背景下,微軟對早期在中國開展的一些合作項目的戰略價值進行了重新評估。例如張江實驗室,隨著微軟全球業務重點的轉移,該實驗室對微軟整體戰略的貢獻度下降,微軟最終選擇不再對其注資。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在其他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投入。2024 年,微軟宣布將在未來兩年內向日本投資 29 億美元,用于提升其在該國的云計算和人工智能(AI)基礎設施,這是微軟在日本運營 46 年以來的最大一筆投資。微軟計劃在日本的東部和西部兩個現有設施中安裝先進的 AI 半導體技術,還計劃在日本啟動一項與 AI 相關的再培訓項目,預計三年內培訓 300 萬名員工,并在東京設立一個專注于機器人和 AI 研發的新實驗室。2025 年初,微軟首席執行官薩提亞·納德拉宣布將向印度投資 30 億美元,以擴展該國的人工智能(AI)能力,并擴大其在印度的 Azure 云計算服務業務,還計劃到 2030 年在印度培訓 1000 萬人進行人工智能培訓。微軟撤退中國、投資日本、印度等釋放的信號不言而喻!
2.3
市場競爭加劇
在中國市場,微軟面臨著來自本土企業日益激烈的競爭。以辦公軟件領域為例,金山 WPS 憑借免費使用策略以及針對中國用戶需求開發的一系列本土化功能,如便捷的 PDF 轉換、高效的云協作等,迅速積累了龐大的用戶群體。目前,WPS 的用戶量已突破 5 億,在政府和企業采購市場中的占比超過 60% ,極大地壓縮了微軟 Office 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在操作系統方面,華為鴻蒙系統通過“多端協同”功能,實現了手機、平板、電腦之間的無縫連接,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歡迎。2024 年,鴻蒙 PC 版的預裝量突破 1000 萬臺,尤其在政務和教育領域的滲透率超過 30%。在云計算市場,阿里云和騰訊云占據了主導地位,微軟 Azure 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不足 10%,遠遠落后于阿里云(40%)和騰訊云(20%) 。這些本土競爭對手在產品功能、價格以及本地化服務等方面的優勢,使得微軟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面臨巨大挑戰。
3
帶來的影響與挑戰
3.1
對相關企業的影響
此次事件中,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就是上海微創軟件的員工。據了解,此次裁撤涉及微創軟件專門服務微軟的項目團隊,約 2000 名員工受到波及。從員工反饋來看,他們面臨著職業發展的巨大不確定性。一位在微創工作多年的技術支持工程師表示:“我們團隊一直專注于 Office 漢化工作,現在微軟把業務轉到越南,我們所掌握的技能在國內很難找到對口崗位。”不過,也有部分員工抓住公司提供的補償金(N+1)的機會選擇轉型,比如有員工打算利用這筆資金和自身經驗轉行進入跨境電商領域,或者加入國產軟件公司。裁員消息傳出后,華為、金山、阿里等國產企業迅速在招聘平臺推出針對“微軟系人才優先”的崗位,華為鴻蒙團隊甚至給出“入職送 Mate 手機”的誘人福利。有獵頭透露,熟悉微軟生態的技術人員跳槽后薪資平均漲幅可達 30% 。這一現象一方面反映出國產企業對相關人才的求賢若渴,另一方面也為受影響的員工提供了新的職業發展路徑。
此外,微軟在華業務的調整還可能對其上下游產業鏈上的其他企業產生連鎖反應。例如,一些依賴微軟技術的初創公司,可能會因為微軟外包伙伴和關聯項目的調整,在技術支持、產品更新等方面面臨困難,進而影響到自身的業務發展。
3.2
對中國科技產業的啟示
微軟外包業務撤離中國,從某種程度上看,反而為中國國產軟件的發展騰出了市場空間。近年來,中國在科技領域大力推進“自主可控”戰略,從芯片到操作系統,從數據庫到辦公軟件,國產替代已經滲透到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以華為鴻蒙系統和金山 WPS 為代表的國產軟件,在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逐步打破了國外軟件的壟斷局面。微軟此次業務調整,提醒中國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在核心技術研發上的投入,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提升自身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的地位。同時,政府也應繼續加強對科技產業的政策支持,完善產業生態,為國產科技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
3.3
對跨國企業在華運營的警示
這一事件也為其他跨國企業在華運營敲響了警鐘。在當前地緣政治復雜多變、全球貿易環境不穩定的背景下,跨國企業需要更加謹慎地評估在華業務的風險與機遇。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地緣政治因素對企業運營的影響,合理調整全球戰略布局,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政策變化和監管要求;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在進行業務調整時,確保內部溝通清晰明確,避免因信息傳遞不暢導致公眾誤解,引發不必要的市場波動。同時,跨國企業還需深入了解中國市場需求,加強與本土企業的合作,通過技術創新和本地化服務,提升自身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
微軟“撤離中國”風波雖然被證實是一場烏龍,但背后所反映出的微軟在華業務調整,以及其背后深層次的地緣政治、市場競爭等因素,釋放出強烈的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