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七三”“七二四”布告發(fā)布后,全國范圍內禁止武斗,要求解散非法組織。
上繳武器,違者嚴懲,北京作為重點整頓區(qū)域,民間組織的清理尤為嚴格。
到了1976年,中央全面否定群眾組織,所有派系被定性為“極左錯誤產物”,相關人員面臨政治審查。
這是我國強化法治建設的重要一步,也為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穩(wěn)定奠定基礎。
但追根溯源,使得中央使出雷霆手段,對派系組織整體整頓的原因還得追溯到1968年的一場悲劇上。
1968年派系武斗
1968年,北京的兩個由工人、學生或機關干部自發(fā)組成的民間組織。
以“捍衛(wèi)革命路線”為名頻繁發(fā)生沖突,雙方斗爭從辯論逐步轉向武力對抗,之后逐步升級為暴力械斗。
姚桐斌當時擔任航天材料研究所所長,因被錯誤地指控為“反動學術權威”,在中午回家的路上遭到一群暴徒的毆打。
這些人原本與姚桐斌并無私人恩怨,只是受到當時“打倒反動學術權威”的政治口號的影響,沖昏了頭腦。
更不幸的是,姚桐斌一介文人,在被人毆打時被其中一人用鐵棍重擊后腦勺當場血流如注。
當時場面十分混亂,姚桐斌并沒有得到及時的救治,最終因失血過多而死亡。
在姚桐斌遇害的消息傳到周總理那里時,他震驚的連手中茶杯都掉在了地上。
之后便是極度的憤怒,大家都知道周總理一向言談舉止文雅,待人接物和藹可親,給人一種溫和、有教養(yǎng)的感覺。
但當周總理得知姚桐斌犧牲的消息后,卻罕見失態(tài),摔碎茶杯并嚴令徹查,為何姚桐斌去世讓周總理如此震怒呢?
姚桐斌的身份
姚桐斌是家中次子,當時姚家從事一些糧食生意,這在當時是一種常見的小本經(jīng)營方式,通常依賴于穩(wěn)定的農業(yè)產出和市場環(huán)境。
然而姚桐斌童年時期過得并不隨順,尤其是在1926年至1927年,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zhàn)爭,江蘇成為北伐的重要戰(zhàn)場。
這一時期的社會動蕩對姚家這樣的小商人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
到姚桐斌上小學的時候,姚家的家境已經(jīng)十分貧寒,姚桐斌也因為經(jīng)濟原因難險遭輟學。
幸虧當時他成績優(yōu)異,就讀的小學校長本著愛才之心,多次上門勸說姚桐斌的父親,姚桐斌才得以繼續(xù)學業(yè)。
不久后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盡管在這一時期我國遭受了嚴重的戰(zhàn)亂和破壞,但許多愛國志士并沒有放棄對新一代的教育。
當時許多學校為了躲避戰(zhàn)火,不得不遷移到較為安全的地區(qū)。
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在戰(zhàn)爭期間遷至昆明,形成了著名的“西南聯(lián)大”。
姚桐斌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完成了高中學業(yè),當時他以江西省會考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和學業(yè)天賦得到相關人士的關注,并得到了一筆獎金。
這筆獎金具體金額未明確記載,但這一獎勵直接緩解了他家庭的經(jīng)濟壓力,并成為其后續(xù)升學的重要經(jīng)濟支持。
憑借會考成績和獎學金支持,姚桐斌同時被多所大學錄取,最終選擇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并以全校總評第一的成績畢業(yè)。
之后姚桐斌考取公費留學資格,赴英國伯明翰大學攻讀冶金學,1951年獲工學博士學位;后轉入倫敦帝國學院繼續(xù)研究。
1957年姚桐斌回國后到錢學森所主持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參與創(chuàng)建材料與工藝研究所(后改為第七機械工業(yè)部下屬單位)并任所長。
之后姚桐斌主持制定航天材料發(fā)展規(guī)劃,推動全國科研協(xié)作,為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技術奠定基礎。
然而他這種科研人才,竟因為一場普通械斗而遇害,這也是周總理罕見失態(tài)的主因。
兇手潛逃十年后歸案
周總理下令后,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粟裕當天即親自部署抓捕行動,并率警衛(wèi)排趕赴案發(fā)地,展開現(xiàn)場調查與嫌疑人搜捕。
當時粟裕封鎖案發(fā)周邊區(qū)域,對涉案人員實施24小時內緊急布控,防止兇手潛逃。
案件因施暴者為地方無業(yè)青年且身份隱蔽,初期抓捕未果,粟裕持續(xù)督導專案組。
將偵查范圍擴展至北京周邊省份,協(xié)調公安、軍隊等多部門聯(lián)合行動。
然而,當時因為我國社會動蕩,兇手又在案發(fā)后迅速隱匿于社會底層,且因缺乏有效戶籍管理制度難以追蹤。
周總理對這個結果自然不滿意,但他不是一個只注重眼前利益的人。
所以一邊讓粟裕繼續(xù)追查兇手,另一邊開始著手推動加強科研人員保護政策。
不久后中央軍委緊急出臺相關規(guī)定,明確對尖端科技人才實行24小時武裝護衛(wèi)、獨立居住區(qū)等特殊保障措施。
1970年代起,全國重點科研單位推行半軍事化封閉管理,科研人員家屬需接受背景審查,非必要不得隨遷至科研基地。
另外,周總理明確要求:針對科研人員的暴力事件一律由公安部直接督辦,地方公安部門無權獨立處理,防止基層推諉或政治干擾。
中央成立“科研人員權益保障辦公室”,對侵害科技工作者的案件實行跨部門聯(lián)合調查,縮短偵辦周期。
一直到1978年中央重啟姚桐斌案調查,公安部成立專案組赴河北、山東等地排查,最終通過目擊者指認及物證比對才使得兇手落網(wǎng)。
1978年底姚桐斌案的涉案人員分別判處15年和12年有期徒刑。
結語
姚桐斌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
姚桐斌之死成為特殊歷史時期的悲劇縮影,但也間接促使國家反思對知識分子的保護政策。
另外要著重說一下的便是姚桐斌事件的發(fā)生,暴露了非官方團體對社會秩序和重點領域安全的威脅。
當時中央就下發(fā)了正式文件,要求:凡涉及武斗、沖擊科研單位或干擾生產的組織一律強制解散。
據(jù)說,僅兩個月的時間,就取締了327個民間團體,到1970年之后更是開始實行立法與責任追溯,即便組織解散,原發(fā)起人仍需對歷史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可以說姚桐斌事件成為國家系統(tǒng)性整頓民間組織的關鍵轉折點。
其引發(fā)的政策調整不僅重塑了社會組織管理體系,更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穩(wěn)定治理提供了制度基礎。
參考資料
房慶云,孔祥彬,張容華等.??愛國,開創(chuàng),科學,奉獻——試論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精神.《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
揭秘:光天化日下被毒打致死的“兩彈一星”元勛.光明網(wǎng)
火箭人物 > 兩彈一星功勛 > 姚桐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