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
廣東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4月10日,廣東省新聞辦與省教育廳舉行新聞發布會,正式發布廣東推進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落地的“兩素養1綱要”方案(以下簡稱“2+1”方案),明確中小學校的人工智能教育要求。
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
“2+1”方案,分別是 “兩大素養框架” ——《廣東省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廣東省中小學學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 “1”個課程綱要——《廣東省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方案都有哪些亮點?
我們一起來看看
系統推進,打出AI教育組合拳。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林如鵬表示,“2+1”方案從目標層提出了《師生素養框架》,明確了師生素養能力坐標,從路徑層制定了《課程指導綱要》,提供了從課程到課堂的實施路徑,解決各地在人工智能教育落地方面“有目標可依、有課程可用、有教師可教”的問題。
全國率先,構建師生AI素養框架。“2+1”方案在全國率先提出中小學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框架,尤其是《教師素養框架》,從意識理念、技術能力、教育應用、專業發展以及社會責任五大維度分別回答了智能時代教師的職業使命、必備能力與責任擔當,為我省中小學教師系統提升人工智能素養提供了指引。
▲資料圖。李建束 黃躍鵬/攝
全鏈閉環設計,課程可落地、可評價。林如鵬表示,廣東著力建構“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全鏈條AI育人體系,課程綱要明確了我省人工智能課程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人智觀念、技術應用、智能思維、倫理責任。
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分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階段明確了學段目標,注重可操作性和靈活性。比如課時方面要求原則上小學1-4年級每學年不少于6課時,小學5-6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0課時,初中7-8年級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高中階段在信息科技和通用技術等國家課程實施基礎上,在高一或高二不少于每兩周1課時,深化人工智能技術和應用的創新等。
該方案還提出,要堅持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建議采用成長記錄袋、學習活動記錄表、學習數據、作品評價、量表測量等方法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鼓勵各地探索將人工智能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等。
目前廣東還正在制定AI工具與國家平臺融合應用指南,以國家平臺為樞紐,對如何基于國家平臺進行AI資源共享共建、AI課堂教學創新給出“基本式+變式”的應用模板和參考范例,共同促進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和人工智能應用深度融合,形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全域應用試點的“廣東方案”。
編輯 | 蓬江發布編輯部
來源 | 南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