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業生態環境面臨極大挑戰,防治農田“白色污染”已經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工作。為此,今年以來,長武縣大力推廣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從源頭防治了土壤環境污染,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田間地頭新氣象 新膜推廣惠民生
“陽春三月芳菲盡,最美人間四月天”,走進長武縣玉米種植示范基地,連片的農田在陽光下泛著銀光,種植大戶文杰正高興的彎腰查看覆膜情況,“今年換了加厚高強度地膜,風吹不破、草扎不穿,等到回收的時候還能整片揭起來,省心又省力。”他笑著豎起大拇指。“這膜不用回收,自己就能分解在土壤里變成肥料,通過政府補貼,讓我們普通種植戶也能用上高品質的可降解膜,更少去了回收的煩惱”,葫蘆籽種植戶李新民對今年政府推廣的全生物可降解膜贊不絕口。
為從源頭上解決問題,長武縣大力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和全生物可降解地膜,通過遴選主體開展示范種植,在洪家鎮、棗園鎮重點覆膜區域開展全生物可降解膜整鎮推進,同時,通過政府直接補貼鼓勵農民使用新型地膜,降低使用成本,讓更多農戶愿意嘗試新產品。截至目前,全縣已累計推廣加厚高強度地膜面積2.17萬畝,全生物可降解膜2.1萬畝。
宣傳引導見實效 科技賦能解難題
宣傳引導是推動地膜科學使用回收的關鍵一步。為此,長武縣通過多渠道、全方位的宣傳活動,提升農民對地膜科學使用和回收的認識。農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為農民講解地膜選擇、覆膜技巧以及殘留地膜的危害。“以前只知道用地膜能讓莊稼長得好,沒想到殘留的地膜會對土地有這么大傷害。現在知道了,以后一定按科學方法用,也會積極配合回收。”一位農戶感慨道。
針對長武縣干旱缺水、地膜殘留等限制農田產能提升問題,長武縣農業農村局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試驗基地開展地膜替代的技術相關研究工作,提出針對玉米農田的保水劑和生物炭復配替代地膜的增產增效技術,并進行大面積推廣應用。目前,已示范推廣面積3000余畝。
健全體系促回收 全民參與保生態
面對傳統地膜易破損、難回收導致的“白色污染”問題,長武縣從2023年起全面推進地膜科學使用回收工作,下一步將持續深入探索建立“政策補貼+技術指導+回收激勵”推廣模式,設立以獎代補長效機制,構建以村級回收點為基礎、鎮級回收站為樞紐、縣級處理中心為核心的三級回收網絡,實現廢舊地膜的資源化利用,有效治理農田“白色污染”。
從“白色煩惱”到“綠色希望”,這場由科技創新驅動的農膜革命,不僅讓群眾真切感受到“省錢、省力、增收”的實惠,更勾勒出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的鄉村振興新圖景。隨著國家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行動的深入推進,長武縣正以扎實舉措書寫著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答卷。(通訊員 姜云莉)
責任編輯:任行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