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6年的一個夏日午后,臺灣臺北市一家酒店內人頭攢動,記者們手持錄音筆和相機,立在門外等待著一個重要人物的現身。
這位重要人物就是——蔣孝勇。
蔣孝勇
他是蔣介石唯一在世的嫡孫,也是當時掌握實權的臺灣領導人的心腹之患。
在眾人期待中,蔣孝勇姍姍來遲。即便因為絕癥臉色已經很差,但他依舊保持著應有的儀態(tài)。在坐定后,蔣孝勇打開稿紙,用略帶沙啞的聲音開口說:
“我代表蔣家,正式提出將我的祖父蔣介石和父親蔣經國遷葬回大陸的請求。”
臺下頓時響起一片嘩然,這簡短的一句話,無疑在臺灣政壇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彈!
隨后,蔣孝勇當著眾多記者的面,說了他內心隱藏多年的話,這些話,讓世人感到無限唏噓。
蔣孝勇夫婦
那么蔣孝勇此番舉動的背后動機何在?他又說了什么話深深打動在場的所有人?
重返故土的渴望
1996年,對于臺灣民眾來說,是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年。這一年,臺灣當局終于突破長達近50年的禁令,首次向臺灣居民開放了赴大陸探親的政策。
根據統(tǒng)計,僅在頭一年,就有高達12萬人次的臺灣居民成功踏上大陸土地,尋獲了與自己失散幾十年的親人。鏡頭中的團圓畫面感人至深,許多跨海探親的臺胞泣不成聲。
這12萬人只是冰山一角,據民意調查顯示,實際上高達87%的臺灣民眾都期待有朝一日能重返大陸探訪,找到生死未卜的親人。
他們寧愿支付高昂的探親費用,也要踏上這次久違的回家之旅。
在這一背景下,兩蔣的子孫后代也開始萌生出讓兩位已故領導人遺體歸葬大陸的想法。其中最積極的推動者,就是蔣介石孫子——蔣孝勇。
1948年,蔣孝勇出生于上海,由于出生時,蔣家已經漸漸失勢,加之他聰慧乖巧,蔣介石和宋美齡把所有的愛都用來彌補他。
童年時,祖父蔣介石會親自帶他游玩,給他講述家族故事,祖母宋美齡更是無微不至地照顧他起居。
在蔣介石的期許下,蔣孝勇從小便被安排進入軍校學習,鍛煉他的體魄與志氣,為將來從政從軍打下基礎,以備將來繼承家業(yè)。
起初,蔣孝勇的表現也確實不錯,深得蔣介石贊許。
然而,就在蔣孝勇即將畢業(yè)之時,一場意外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那是一次夜間訓練,蔣孝勇不慎從高處跌落,造成了嚴重的腳傷。雖然最后傷勢好轉,但他的體能卻已大不如前。
考慮到蔣孝勇的身體狀況,蔣介石只得將他轉至普通大學學習,無法再從事軍旅生涯。
對于大學時間的蔣孝勇來說,他本可順應蔣家期望,進入政壇,最終接班成為蔣氏第三代掌門人。
但意外斷送了他的軍旅生涯,也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
大學畢業(yè)后,蔣孝勇果然沒有像兄長蔣孝武那樣進入政界。相反,他選擇了商界發(fā)展,自主創(chuàng)業(yè)經商。
這讓蔣經國頗感扼腕,不過,見蔣孝勇在商場上也頗有建樹,最終還是由他去從商了。
在20世紀70年代,蔣孝勇先后進入鴻霖集團和中興電器公司任職,并為公司業(yè)績做出了突出貢獻。這無疑為日后重回政壇積累了實力。
1978年,蔣經國開始患上糖尿病,身體日漸虛弱。這時,他需要兒子在身邊照料。
這時,蔣孝勇暫時退出商業(yè)生涯,重新返回父親身邊,成為其重要助手。
外界都認為,這預示著蔣孝勇將在政治上有更大作為,有望在不久的將來接替父親,成為蔣家第三代領袖。
然而命運弄人,1988年蔣經國病入膏肓,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也不忘對自己的子女說:
“等兩岸統(tǒng)一,務必將我與父親的靈柩遷回大陸,葬在浙江奉化故鄉(xiāng)......”
兩蔣的遺愿一脈相承,都想要骨灰最后回到故土。這份對故鄉(xiāng)深沉的眷念,成為兩蔣的心志,也成為他們對子孫最沉痛的囑托。
作為蔣家第三代傳人的蔣孝勇,肩負著先人的囑托——將兩蔣的靈柩遷葬回大陸!
而此時,蔣氏在臺勢力已日益衰微。臺當局等人開始排斥蔣家勢力,蔣孝勇再無機會掌握實權,移靈之事他更無權做主。
在這種情況下,蔣孝勇選擇徹底退出政壇,帶著家人移居加拿大。
1996年,正值壯年的蔣孝勇突然接到了一個讓人震驚的診斷結果——他患上了食道癌,且已到了晚期,醫(yī)生判斷他僅剩下不到1年的時間。
獲得“死亡通知書”的那一刻,蔣孝勇整個人陷入了沉思。人生只有一次,他想在有生之年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于是在經歷了痛苦的自我掙扎后,蔣孝勇下定決心要完成老一輩的心愿。他決定將兩蔣的靈柩從臺灣移葬至大陸,給兩位先輩一個回家的機會。
1996年7月底,沒有告訴任何人,蔣孝勇突然向時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請辭,緊接著就開始秘密聯系大陸。
蔣孝勇最后之旅
1996年8月,得知蔣孝勇有返回大陸祭祖的愿望后,大陸方面表示了熱烈歡迎。北京方面派出專人接待,并協調各地為蔣孝勇此行提供方便。
同月中旬,蔣孝勇攜夫人蔣方智怡及兩名子女,乘坐專機平安抵達北京機場。下飛機后,他們受到了北京市委書記的熱情接待,并入住了北京招待所休整。
在北京期間,蔣孝勇還拜訪了一些親朋好友。大家都由衷祝愿這對幸存的蔣家后人,能找到精神上的慰藉。
數日后,在大陸有關部門的協調下,蔣孝勇的專車從北京啟程,南下前往浙江奉化,沿途都受到當地政府的禮遇,一路順利。
抵達奉化老家后,蔣孝勇首先來到了蔣介石的出生地——溪口鎮(zhèn)。
眼看著蔣介石出生長大的故宅,蔣孝勇不禁熱淚盈眶。50多年來,這是蔣家人第一次重返故土,故宅依稀散發(fā)的熟悉氣息,讓蔣孝勇感慨良多。
在祖居宅院,他見到了備受歲月摧殘的故居,以及蔣家先人的畫像。照片中少年模樣的蔣介石,正目光炯炯地注視著自己......
之后,蔣孝勇一家分別來到了蔣父墓和蔣母墓,面對蔣家祖墳,他片刻默哀,躬身下拜。
“爺爺,您老人家在天之靈,也一定想念故土吧......”
“如今,孫兒已經來到家鄉(xiāng),我一定會將您與父親的靈柩遷回故土!”
此時,身穿黑衣的蔣孝勇神情哀戚,跪伏在墳前磕頭,淚水滴落......見到親生祖父母墓地的這一刻,對他來說意義非凡。
這片墓地記錄了蔣家的根,而他的到來,將會帶來一場兩岸關系的前所未有的風波!
在大陸祭拜完畢后,蔣孝勇很快返回臺灣。
回到臺北的第一天,他立即發(fā)布了引人矚目的記者招待會!
“我此次前往大陸,首要目的就是完成祖父和父親的心愿!”
“希望兩岸關系能早日緩和,到時便可將兩位先人的靈柩遷回大陸葬于故里。”
蔣孝勇在記者招待會上提出“兩蔣”移靈大陸的請求,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引爆了兩岸關系。
原本只是奉化一隅的家事,卻在媒體的竭力炒作下,成了兩岸關系的大事。
有評論認為,蔣孝勇此舉,是想重新樹立蔣家在臺勢力,甚至奪回政權!
不過,蔣家也有人指出,蔣孝勇本就不喜政治,移靈之舉純屬遵循父輩遺愿。
他本可一生安逸地過活,偏偏在病重之時拋出這顆重磅炸彈,似乎并非出于政治目的。
但無論原因為何,“兩蔣移靈大陸”已然成為臺海兩岸關系的重磅新聞!
遭遇強大阻力
蔣孝勇發(fā)布會過后,臺灣當時的領導人的反應十分強硬。
8月10日,也就是蔣孝勇發(fā)布會后的第三天,臺當局急忙召開記者會,當著各路媒體的面正式表態(tài):
“反對蔣家的遷葬請求,這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事!”
其實早在蔣孝勇發(fā)布會結束后,臺灣各界的反應就十分激烈。
民進黨等深綠陣營無一例外,痛斥蔣家此舉是想借機操縱臺灣政局,讓兩蔣成為“統(tǒng)一的象征”,這是斷然不能容許的。
國民黨內部,許多元老級人士態(tài)度較為溫和。他們理解蔣家的想法,認為兩位老人的遺體遷葬僅僅是人道主張,不應該過度政治化。
然而,在臺當局高壓態(tài)度面前,這些人最終也不敢公開表態(tài)支持蔣孝勇。
所以,出于政治現實,國民黨內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了噤聲。
為此,蔣家內部也陷入兩難。他們不敢與臺當局正面頂撞,但又不愿放棄兩位老人的遺愿。
經過多輪緊急討論,蔣家終于妥協了。
于是,蔣家決定按兵不動,把兩蔣遷葬的請求暫時擱置。希望未來臺灣政局一旦出現變數,他們就可以立即提請新任領導人批準遷葬事宜。
結果就這樣,在臺當局的強力壓制下,兩蔣遷葬一事不了了之。但這也埋下了蔣家與民進黨之間無法調和的深仇大恨。
1996年12月1日,在發(fā)布會后的短短4個月內,48歲的蔣孝勇就因病去世。
臨終前的他處在昏迷狀態(tài),口中還在反復呢喃:
“一定要送兩位老人回家......這是我們蔣家后人的責任......一定要完成他們的心愿......”
蔣孝勇的遺愿并沒有隨著他的死而落空,從1996年開始,蔣家?guī)缀趺磕甓紩ㄆ谶f交遷葬申請,但結果卻一次比一次更讓人心寒。
臺灣地區(qū)歷屆領導人,不但對兩蔣遷葬心存芥蒂,而且還大力否定兩蔣在臺灣的歷史地位,這讓情況更加無法改觀。
這種做法無異于在兩蔣遺體上又狠狠踩了一腳,讓蔣家后人痛心疾首。
2008年,馬英九成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作為國民黨人,馬英九理應對兩蔣遷葬表示理解和支持。
但是,馬英九也只能采取模糊態(tài)度,不敢貿然批準。于是,兩蔣遷葬請求再次石沉大海,沒有任何進展。
一晃就這樣30年過去了,兩位老人的靈柩還依舊停厝在臺北郊外。
在民進黨眼中,只要兩蔣存在一日,都將嚴重威脅其統(tǒng)治地位,因為兩蔣本身就是一個強大的“統(tǒng)一”符號。
正因為如此,民進黨當局才會死守兩蔣遺體不放。他們寧可讓兩位老人在異鄉(xiāng)停厝幾十年,也絕不允許其靈柩返回大陸。
我們不知道歷史走向如何,但可以確定的是,兩蔣遷葬之事將隨著兩岸關系而定。它既反映著兩岸積怨的根源,也將是兩岸關系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試金石。
尾聲
蔣介石生前深愛浙江故土,但因自己的反動舉措,才落得今日骨肉分離的悲哀下場。如今雖有子孫后代創(chuàng)業(yè)發(fā)達,卻也難以改變這一殘酷現實。
蔣家三代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成為他們共同的心病。如今身為第三代傳人的蔣孝勇去世多年,兩位前輩的骨灰依然停厝臺北,這份跨越時代的心愿,似乎遙不可及。
然而我們不應因時局風云變幻而喪失斗志,歷史并不會輕易忘記每一個奮斗者,也定會給予他們公正的評價。
兩岸關系需要智慧與勇氣,需要悍然薪火的力量。我們相信兩岸同胞攜手前行,定可化解昔日瘡痍,書寫嶄新篇章。
那一天,不僅是兩位老人的遺體可以落葉歸根,所有的鄉(xiāng)愁也將得到撫慰。一家人團聚的場景,定會感動每一顆赤子之心。
讓我們?yōu)閷崿F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斗!前人的夙愿,必將在不久的將來變成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