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江南觀察|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

0
分享至

編者按:

3月21日,人民網江蘇頻道打造的圓桌會議“人民薈客廳”在南京舉辦,首期主題為“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中國式現代化江蘇新實踐中的生力軍作用”。會議旨在向社會進一步傳遞江蘇深入學習貫徹民營企業座談會精神,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深層思考等。

在會議主旨報告環節,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江蘇省張謇研究會名譽會長、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羅一民應邀作《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主旨演講。



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

□ 羅一民

蘇商是指生長、奮斗在江蘇大地上的企業家群體,是歷史上中國著名的五大商幫之一。它起源于明清,盛于民國初期,源遠流長,特色鮮明。它歷來對江蘇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全國工商業的成長貢獻較大。特別是進入近代以來,蘇商步入了領跑全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輝煌時期。當下,以江蘇民營企業家為主體的蘇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以昂然的雄姿,在現代化發展大局中發揮著重要的生力軍作用。張謇是近代蘇商的典型代表,如何傳承張謇精神,再創新時代蘇商輝煌,是當代蘇商的不懈追求,也是江蘇人民和政府的殷切期盼。


張謇(1853—1926)

一、蘇商在歷史上的重要影響

蘇商在歷史上的影響和作用,可以主要從“典范”“楷模”“挑大梁”三個方面概括。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7月21日召開的企業家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從清末民初的張謇,到抗戰時期的盧作孚、陳嘉庚,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榮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愛國企業家的典范。”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五個愛國企業家典范,其中有兩個就是蘇商的代表——南通的張謇和無錫的榮毅仁,由此可以看出蘇商的地位和影響。而且,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講話中又進一步指出:“企業家愛國有多種實現形式,但首先是辦好一流企業,帶領企業奮力拼搏、力爭一流,實現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競爭力更強、影響力更大的發展。”顯然,以張謇和榮毅仁所代表的蘇商,不僅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而且也在創辦一流企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起著典范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11月12日視察南通時強調,張謇提倡實干興邦,起而行之,興辦了一系列實業、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是我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作為蘇商的優秀代表,張謇在實干興邦、興辦公益、幫助群眾、造福鄉梓等多方面都發揮了“楷模”作用,受到總書記的高度肯定,這實際上也反映了蘇商在我國民族企業家中的示范表率作用。

由于歷史、文化、地理、社會等多方面原因,江蘇在近代成為民族工業發祥地,蘇商則成了民族工商業的領軍者和“挑大梁”者。僅從當時幾位蘇商代表人物的經營發展情況,就可以看出這一點。

張謇所創辦的大生紗廠,在1925年共擁有紗錠16.03萬枚,占全國華商廠紗錠總數的7.65%,布機1342臺,占華商廠布機總數的10.04%。大生紗廠從1899年到1921年,實現連續23年盈利,總利潤超過1662萬兩白銀。他所創辦的大生集團,資本規模最大時近3000萬兩白銀,一度成為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集團。


榮毅仁(1916—2005)

榮毅仁父輩榮氏兄弟在1932年所創辦的申新系統棉紡織廠,共有紗錠521552枚、錢錠40040枚、布機5357臺,年產棉紗306248件、棉布2798486匹,分別約占全國棉紡織廠紗、布總產量的18.4%和29.3%。他們創辦的9家面粉廠,其生產能力占我國民族資本面粉廠的31.4%。用老大榮宗敬的話說,榮氏企業解決了半個中國的穿衣吃飯問題。

劉國鈞于1930年集資創辦常州大成紡織印染公司,到1933年,印染能力達日產5000匹,居全國之首,紗錠占全國華商紗廠的2%左右,紡織機占7%左右。1930年到1937年,大成公司的規模和產量翻了8倍,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贊嘆道:“像大成這樣,8年增長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業中實在是一個罕見的奇跡。”

出生于常州的盛宣懷,作為中國早期工業化出道最早、實業規模最大的工商界巨頭,創造了中國經濟領域的諸多“第一”,包括第一家輪船招商局、第一家電信企業、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第一家近代銀行、第一條鐵路等等。他的開創性貢獻不僅廣泛影響當時經濟社會,還惠及后世。

二、當代蘇商的卓越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蘇商秉承歷史優秀傳統,立足江蘇大地,奮進時代前沿,為江蘇的現代化建設和全國民營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有關方面統計,2024年,江蘇民營經濟已達到7.98萬億元,全國排名第一,占全國民營經濟的11%以上。江蘇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連續十年全國第一,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累計達2215家,位列全國第一,89家企業入選“2024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位列全國第二。民營經濟占全省GDP比重達58.2%,對全省GDP增長貢獻率為64.1%;民營企業共上繳稅金9408.3億元,占稅務部門直接征稅總額的61.8%,民營外貿出口占全省份額50%以上,貢獻了全省79.3%的企業用工崗位。民營高新企業在全省近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占比超過80%,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累計1405.8萬戶,占全省市場主體比重達98.1%。


羅一民作《傳承張謇精神,再創蘇商輝煌》主旨演講

三、張謇所代表和展現的蘇商精神特質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我們要在新時代實踐中發揚傳承蘇商精神,在發揚傳承蘇商精神中做大做強企業,推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目前,最需要發揚傳承以張謇為代表的蘇商精神。

總體來看,張謇所代表和展現的蘇商精神,具有六大特質。

(一)愛國愛鄉情懷

作為愛國企業家典范,張謇的愛國表現是多方面的。

一是實業報國。在積貧積弱、內憂外患嚴重的清末民初,張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氣,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實業報國”道路。他奉行“棉鐵主義”,創辦了中國近代最早的民紡工業及相關一系列近代化產業,力圖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

二是教育興國。張謇以獨到的眼光,先人一步認識到,要使國家興旺發達,必須大興教育,培養人才,振興文化。他依據“父教育而母實業”的先進理念,僅在南通就興辦了370多所各種各類的學校,包括全國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所盲啞人學校等。

三是富民強國。張謇重民生、興農墾、廣就業,倡慈善、濟貧困,幫農戶、助鄉里,為地方開源生利,造福民生、惠及百姓。他以大生紗廠為基礎、核心,創辦了涵蓋各類產業的數十家現代企業,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南通當地民眾的生活,而且為當時的中國增添了實力。

四是政治救國。從根本上說,張謇是一個政治家。他一貫主張“實業之命脈,無不系于政治”“非改革政體不足以系人心而回天命”。他一生都在通過改良政治,推動經濟,拯救國家。不同的是,前半生他直接參與政治;后半生通過興實業、搞地方自治,為全國樹立榜樣,追求政治理想的實現。

五是興鄉助國。張謇認為,“士負國家之責,必自其鄉里始”,愛國必愛鄉,強國必強鄉。他興辦各業,造福桑梓,全力打造“中國近代第一城”,既體現了他深厚的愛國情懷,又反映了他通過地方發展促進國家強盛的理想追求。外國人曾驚嘆,中國若有十個張謇、十個南通,必然會強盛發達。

(二)開拓創新意識

較強的開拓創新意識是蘇商的普遍特點,也是張謇的突出品格,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做敢為人先的拓荒者。張謇出生于移民家庭,身上流淌著移民特有的拓荒基因血液,他后天所形成的學識、膽識和濟世報國的崇高情懷,又促使他敢為天下先,勇于在無人問津的荒灘野嶺中開拓耕耘。僅從他在民智未開、國運日衰時所開拓的諸多全國“第一”,就可以看出他的非比常人的開拓創新意識及不世之功。

另一方面是善于吸納一切合理有用的新事物、新觀念,特別善于在吸納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創業。張謇是個勤奮學習的讀書人,但不是一個食古不化的腐儒。他意識到要改變國家貧窮落后的狀況,必須創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從“創新”的幾種類型來看,可以說他是吸收消化型創新的大師。他對國內外的新事物、新觀念特別敏感,特別注意學習、移植、運用、推廣。他不僅力倡新學,還積極引進歐美各國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設備,同時加緊培養技術力量,進行改良和仿制,從而實現企業本土化創新。他在學習、借鑒、吸收、利用基礎上的創新,是多領域、全方位、深層次的。他堅持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用胡適的話來說,他開辟了無數新路,做了30年的開路先鋒,造福于一方,影響及于全國。

(三)務實低調風格

蘇商剛起步時,偏重于在本鄉本土創業經營,被稱之為“坐地商”。受江蘇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熏陶,源遠流長的蘇商文化注重務實低調,求實效而不圖虛名。張謇就是這方面的集大成者和優秀代表。張謇選擇艱巨而又有效的“實業”,作為救國、報國的重要途徑,本身就是務實精神的體現。而他在創辦實業的過程中,從實際出發,踏實奮進、務求實效,更是充分展現了他的務實風格。

張謇在以務實風格不斷開創事業上輝煌的同時,始終保持著為人處事的低調。他不事張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南通人的心目中,他既不是位高權重的“正部”高官,也不是富甲一方的豪門商賈,而是彬彬有禮的“張四先生”。在給正在上學的兒子張孝若的家書中,張謇特別告誡兒子要“自重自愛”,“養成一種高尚靜遠沉毅之風,不致墮入浮囂淺薄誕妄之路”。這既是他對兒子的教誨和期望,也是他自己內在品行的寫照。

張謇務實低調的風格,影響了一代代蘇商。在當今的許多蘇商身上,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張謇當年務實低調的身影。

(四)精良細致品質

蘇商在企業管理和產品生產等方面都秉持精細、精致、精進的理念,特別注重以專促精,以他們的專長與專注促進企業和產品的精良。這些優良品質在張謇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大生創辦之初,他親自執筆撰寫《廠約》,對自己和幾個董事做了分工,明確了每個人的工作職責,對獎懲措施、利潤分配方式等都有具體而細致的規定。《廠約》有23個章程,比如“銀錢總賬房章程”“進出貨處章程”“工料總賬房章程”“粗紗廠章程”“細紗廠章程”等,規矩達200多條,細到招待客人用幾個小菜都有規定。這或許是當時中國人自辦企業所能達到的最精細程度。

張謇的精細管理也同樣體現在所辦教育事業中。他到日本去考察,親自測量學校桌椅的長寬高,回通后依樣制作,不留誤差。通州師范學校開學的前一天,他親手給每一間教室訂上門牌號,還囑咐后勤人員,一定要把廚房、廁所的衛生搞好。

(五)崇文重德稟賦

江蘇自古文風鼎盛,士人文化、儒家傳統根深蒂固。清朝狀元116人,江蘇就有49人,占比近40%。受此影響,蘇商的儒商本色十分突出。

一是企業家文化素養較高,書生經商、文人辦廠較多。清末江北南通的張謇,江南蘇州的陸潤庠,兩個狀元同時辦廠,空前絕后。

二是擁有濃郁的人文情懷、家國情懷,具有更多的人文追求和社會擔當,而不僅僅是“在商言商”。

三是在注重企業自身文化建設的同時,熱心興教助文,支持社會文化教育事業發展。

四是重道德、講誠信、守規矩,不僅“崇文”而且“重德”:堅持以德興商,注重個人和企業的道德修養和道德形象;奉行正確的義利觀,“義利兼顧,以義為先”;誠信守法、忠實不欺,嚴守契約精神和做人底線。

(六)強毅力行品格

意志堅強,不怕艱難困苦,百折不撓,是歷代蘇商的鮮明品格。張謇在1911年6月對北京商業學校的學生演講時,不講具體商業技能,專講企業家的修行和品德,特別強調“人患無志,患不能以強毅之力行其志耳”。他主要突出了三點:一要立志,志存高遠;二要力行,艱苦奮斗;三要堅毅,百折不撓。

由于有了切身體會,或者說是切膚之痛,張謇對“強毅力行”的闡發是:“一個人到了危難的境地,還是要抱定牙齒打落在嘴里和血吞,連手都用不著去摸肚子。”他在中國科學社年會致辭中說道:“立時冷暖,人非受其熏蒸不可,能至大冷不覺其冷,大暖不覺其暖之一境,即莊子所謂入水不濡入火不熱者,便可以成事。”他還針對當時一些年輕企業家的不良現象,諄諄告誡道:“而所謂實業家者,駟馬高車,酒食游戲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業既虧倒,而股東之本息,悉付之無何有之鄉。……吾觀于此,乃知勤勉節儉任勞耐苦諸美德,為成功之不二法門。”


圓桌會議“人民薈客廳”現場

四、如何再創蘇商輝煌

蘇商精神成就了蘇商的三次輝煌: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的產業報國、實業救國的浪潮中悄然崛起,獨領風騷;第二次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場經濟剛開始萌芽破土時,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享譽全國;第三次是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民營經濟與外向型經濟比翼雙飛,助推江蘇經濟領跑全國。翻開蘇商發展史,就是一部在時代潮流中爭榮耀、創輝煌的歷史。如今,如何傳承張謇精神,續寫先賢偉業,再創蘇商輝煌,是我們每一個江蘇企業家乃至全體江蘇人民和各級政府繞不開的課題。我們必須用實際行動解答好這個課題。

順大勢,抓機遇,有作為。目前國內的經濟形勢總體向好,但有困難、有挑戰,這是需要我們民營經濟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時候,也是能夠發揮生力軍作用的時候。2025年2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我們一定要順應前景廣闊的大趨勢,奮發有為,“大顯身手”。

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民營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同生共存。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我們一定要像張謇等前輩蘇商那樣,順勢而為,搶抓機遇,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善創新,敢爭先,走在前。創新是企業和各行各業發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動力,也是蘇商的立足之本和靚麗底色。目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正加快重構,世界主要國家都在搶灘布局科技前沿地帶。我國新開發的產品中,每10個就有8個來自民營企業。面對更注重和依賴創新的新時代,我們更要發揚蘇商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大膽探索、勇于實踐,做示范,走在前,為江蘇的現代化建設“挑大梁”,為當好民營經濟生力軍多作貢獻。

當前,江蘇民營經濟中的傳統企業轉型升級壓力較大,許多企業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環節,核心環節的控制力不足,如高端數控機床、高端芯片和高端檢測儀器等大都依賴進口。同時,還面臨著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不多、產學研轉化質效不高、創新資源共享力度不夠、前沿研究和顛覆性技術開發投入不足等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民營企業義不容辭。我們要特別注重通過創新創優,力爭做到生產智能化、制造精細化、產品個性化、管理信息化、服務便利化、產業高端化,使江蘇的工商業、制造業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立江蘇,靠全國,向世界。所謂“立江蘇”,就是情系家鄉,立足江蘇,造福鄉梓,全力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同時,依托江蘇良好的經濟、文化、社會條件,在為江蘇發展大局作貢獻的同時,贏得自身的既好又快發展。所謂“靠全國”,就是依靠全國的各類要素資源,加強與各地企業的合作交流和互動互補,積極參與國內市場的大循環,把自己置身于全國性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所謂“向世界”,就是面向世界,既對標世界上先進的科技和經濟,取長補短,奮力趕超,又發展外向型經濟,融入國際市場大循環。當下,我們要向張謇等蘇商楷模那樣,緊跟世界潮流,勇立時代潮頭,在強、精、優、特等方面趕超國際水平,鍛造一批新興產業加高新技術的領軍企業,勇當佼佼者和領跑者。

政商親,同協力,優環境。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表明,良好的政商關系和營商環境是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不二法門。蘇商要在新時代走在全國前列,江蘇必須打造優于其他地方的發展環境。在這里,形成“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創造官民同心協力干事創業的氛圍,至為重要。從政府及官員來說,一方面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方針政策(江蘇過去和現在做得較好,將來應該更好);一方面要在實際工作中加大幫扶力度,盡心盡力幫助民營企業解決具體問題和實際困難,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既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和“兩個健康”,又要實施“兩個給予”: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遇到困惑時給予指導。從民營企業家的角度來說,一要服從政府的領導,配合政府的部署;二要主動爭取政府的支持和指導,合理合法爭取“政策紅利”和政府官員的具體幫助。

近期,我們欣喜地看到,江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又有新舉措。一是加強政策落地組織保障。我省在全國較早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建立完善民營經濟服務體系,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推動全省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任務落地落實。二是加強政策落實的跟蹤問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若干措施》,并建立健全政策跟蹤與評估、督促與落實機制,通過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政務流程,切實提升民營企業受惠于政策的便利度和滿意度。三是加強已有政策的集成創新。在以往已出臺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江蘇進一步創新工作舉措,在全國創新建立省級民營投資重點產業項目庫,對入庫企業在項目計劃、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扶持,并設立總規模500億元的省戰略性新興產業母基金,支持重點產業發展。目前,江蘇正聚焦政策、市場、法制、政務、人文“五個環境”,落實2025年營商環境改革創新事項清單,持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總之,蘇商要向張謇等先賢學習,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傳承好既有優秀歷史傳統又有新時代內涵的企業家精神,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再創新輝煌。

(作者系江蘇省政協原副主席、江蘇省張謇研究會名譽會長、江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南時報融媒體 incentive-icons
江南時報融媒體
江南時報社官方賬號
20997文章數 3196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強軍之路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龙| 新疆| 万山特区| 东乡县| 宁波市| 牟定县| 枣阳市| 宁津县| 兴宁市| 天镇县| 台前县| 平凉市| 康保县| 西青区| 奎屯市| 仪征市| 肇源县| 清流县| 砀山县| 绥滨县| 泊头市| 常宁市| 余江县| 土默特左旗| 保定市| 莎车县| 德格县| 岳阳市| 张家口市| 吉木萨尔县| 廊坊市| 昌都县| 秭归县| 奉化市| 会东县| 通山县| 潜山县| 吉木乃县| 广州市| 噶尔县| 嫩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