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回暖的市場,部分開發商還調整了南京項目操盤思路,或收回新房優惠,或適當提高新房價格,銷售信心較足。
中房報記者 李葉 北京報道
一季度,南京樓市交出了一份呈上揚態勢的成績單。
綜合來看,新房方面,來自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1月,南京新房成交1899套,同比增21.89%;2月南京新房成交1590套,同比增39.47%;3月,南京新房成交2894套,同比增20.89%。
二手房方面,據我愛我家南京研究院統計,3月份,南京二手房成交9344套(含高淳、溧水),環比大漲73%,同比漲幅為9.1%;擴大范圍來看,今年一季度,南京二手房累計成交22586套,同比上漲6.8%。
南京一二手房成交雙雙回暖。
“僅3月份,華發股份在南京全口徑銷售額就達12.54億元,鉑萃云灣項目就簽了121套房。”華發股份南京區域一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
南京綠城片區營銷負責人沈昊亦向記者表示,一季度綠城在南京鼓樓區布局的沁百合項目開始蓄客,在無實景公開的情況下,短短一個月有效來訪逾千組,充分顯示了南京改善型群體熱情的購買力。
面對回暖的市場,部分開發商還調整了南京項目操盤思路,或收回新房優惠,或適當提高新房價格,銷售信心較足。
除了成交回暖,南京樓市成交價格也在上揚,2月南京新房價格環比上漲約0.5%,連續4個月環比上漲,且連續3個月漲幅位居全國70城第一。
對于市場回暖,麟評居住大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關榮雪認為,這是市場深度調整后修復、政策利好以及改善性需求釋放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去年,南京開展了多批次住房消費‘以舊換新’活動、實施都市圈公積金貸款政策同城化、推行購房即落戶政策等,為市場止跌回穩奠定了扎實基礎。”
新房價格上漲
新房價格上漲是南京樓市一個明顯趨勢。
“我們主力供貨項目金陵月華于去年下半年首開,開盤即去化75%。今年一季度,項目壓軸加推,項目成交均價穩定站上7.3萬元/平方米以上,400平方米戶型單價突破8萬元/平方米,頂復戶型總價接近6000萬元。”南京綠城片區營銷負責人沈昊向記者表示。
“因供應量減少,新房價格折扣相較于去年年底有不同程度調整。” 南京一名主城區新房代理人告訴記者,改善型住宅成交情況最好,有樓盤幾個月就售罄了;去年12月,南京還再現了“搖號盤”“日光盤”。
對于價格上漲原因,南京地產從業者周本華認為,供應量少是新房價格上漲一大原因。目前,主城區板塊新房已賣得差不多了,剩下的樓盤已沒太多可選擇。因此,新房折扣相較于去年底有不同程度調整,整套房子較此前貴十幾萬元到二十幾萬元很正常。
據了解,2024年南京成功出讓地塊164幅,在出讓地塊分布上,主城六區僅占14幅,熱門板塊如大校場、燕子磯、雨花核心區等均未有地塊上市,這也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這些熱門板塊幾乎沒有新盤亮相。
不過,區域之間的分化仍在持續。
沈昊坦言,一季度南京樓市呈現“冷熱不均”特征,如河西中、河西北等核心區的高品質項目銷售火熱,部分非核心區或產品力不足的項目仍需促銷。
一份來自市場的調查
當下,購房者對于房地產市場的看法及購房情況如何?為此,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式采訪,他們的購房情況一一呈現。
在調研采訪的數十名意向購房人中,有11名受訪者為已有住房的,其中2名在去年首次購房;11名有房的受訪者中,有7人以改善為目的,正在尋找合適房源;有9名受訪者為今年首次將購房事項提上日程。上述購房者中,45%家庭年收入在20萬元到50萬元間,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下家庭占40%,年收入在50萬元以上的家庭僅占15%。
根據上述調查問卷結果,受訪者中,有35%預計購買的住房面積在90平方米至140平方米間,有35%預計購買的住房面積在60平方米至90平方米間,僅20%預計購買的住房面積在60平方米以下,10%預計購買140平方米以上住宅。
上述調查問卷還顯示,有10%意向購房者對南京未來樓市政策表示關注,如意向購房人陳先生,希望銀行貸款利息能進一步降低,以減輕購房者還貸壓力;亦有受訪者表示,更多房源入市,購房者選擇范圍就越廣,價格也更趨于合理,這是有益于購房者的政策。
在接受采訪的意向購房人中,有50%購房者認為,房價仍是在作購房選擇時最重要的一項影響因素。受訪人陶女士向記者表示,“未來房子就是自住的意義,不用考慮投資買房,因此會在能力范圍內選擇適合的房子”;李先生則擔心,“未來,不符合《住宅項目規范》的二手房流通率可能會較差,所以會更加慎重選擇房源。”
“今年還有較強的降息呼聲,有望進一步降低買房門檻。”58安居客研究院南京分析師秦小華表示,不同區域樓市表現可能會進一步分化。
樓市預期
政策利好、改善型需求激發了南京樓市“復蘇”。不過,樓市持續回穩還需要依賴于人口和產業的雙重支撐。
去年5月11日,南京市公安局印發《關于合法穩定住所落戶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放寬落戶條件,南京正式進入“買房即落戶”的時代。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2024年南京常住人口為957.7萬,較2023年的954.7萬僅增加3萬。
實際上,2023年9月,南京就宣布降低落戶門檻,35歲以下大專學歷繳納社保即可落戶。這一年末,南京市常住人口為954.7萬,與2022年的949.11萬常住人口相比,增加5.59萬。
南京的人口增速正在放緩。
人隨產業走,產業因人興。
從產業來看,電子、石化、鋼鐵、汽車仍是南京四大傳統支柱產業。近期受產業調整、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傳統產業大多出現不同程度下滑,這也直接導致南京經濟2024年增速不及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全國GDP增速為5%,江蘇省GDP增速為5.8%,南京GDP增速僅有4.5%。
根據記者提供的調查問卷結果,60%的受訪者為企業職員,15%的受訪者為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15%的受訪者為個體戶。
南京房地產學會會長吳翔華在接受中國房地產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一些三線城市對于落戶沒有任何限制,但是依然很難吸引人口落戶,或是呈現人口流出的狀態。這些都是因為當地缺少工作機會和成家立業的基礎。因此,只放寬落戶還不夠,需要有就業、創業等一系列配套措施進一步完善,才能真正吸引人口,助力樓市。
好在南京對于產業升級的追求一直未停歇,尤其對于新興科技產業,南京市政府層面一直保持著“上進心”。
公開資料顯示,2024年以來,南京系統構建“4266”產業體系,即鋼鐵、石化、汽車、電子四大支柱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新型電力兩個國家級產業集群;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智能制造裝備、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戰略新興產業;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元宇宙、未來網絡與先進通信、儲能與氫能6個未來產業新賽道。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1個8000億級、1個4000億級和4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未來產業規模實現兩位數增長,規上工業企業突破5000家。
城市間競爭日趨激烈,只有在營商環境上搶占高地,才能在區域競爭中跟上步伐。
2月初召開的南京“新春第一會”上,南京還發布了2025年全市營商環境重點舉措,從五方面規劃南京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生產要素暢通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潛力釋放的具體舉措。
在一系列規劃與行動的輔助之下,南京人口、產業、樓市企穩的希望正悄然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