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企應該意識到,中國市場所提供的,不僅是銷量的貢獻,更是對北美市場的制衡。
文 /《汽車人》盧山
就在美國宣布“對等關稅”政策的當天,日本游戲廠商任天堂宣布將推遲SWITCH 2在美國的預訂日期。
任天堂在一份聲明中表示,為了評估關稅和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潛在影響,4月9日將不會在美國開始預訂。
任天堂是游戲業巨頭,SWITCH是全球最受歡迎的游戲機之一,累積銷量超過1.5億臺。但是相比任天堂,日系汽車企業則沒有那么大的勇氣和底氣。
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ITC)的數據,汽車行業占日本總出口的20%,其中大部分出口都流向美國市場。美國對汽車行業征收25%的關稅,意味著日本可能在美國損失170億美元的出口潛力。
不同于任天堂在游戲業的地位,美國市場是豐田、本田等幾大日系品牌最大的單一市場,且競爭對手眾多。這讓日系車企不敢輕易漲價,更不愿輕易收縮市場規模。面對既定的事實,他們又能做些什么?
在美國做什么?
目前,日系三巨頭——豐田、本田、日產分別對關稅問題做出回應。豐田表示暫時不會漲價;本田表示會在關稅生效前將盡可能多的汽車運往美國;日產則表示將取消之前的美國縮減計劃,在美國保持更多不受關稅影響的本地化產量。
但這些做法并不能真正對沖掉關稅所造成的影響。
一方面,盡管早在上世紀(參數丨圖片)80年代,三巨頭就在美國建廠,但2024年在美銷售的日系汽車中,仍有數十萬輛依賴從日本進口。
其中,豐田占比達到23%,總數超過50萬輛;日產有約14%依賴從日本進口,數量超過13萬輛;作為在美國本土化最高的日系車企,本田的占比最低,2024年僅進口了5000多輛日本產車型。
除了這三巨頭,其他規模較小的日系品牌,將受到更嚴重的打擊。因為它們在美國的制造業務不夠發達,這意味著它們的整體銷售額中很大一部分來自進口汽車。
例如,斯巴魯在2024年從日本出口了超過32萬輛汽車,占其在美國銷量的50%左右。馬自達的情況也類似,去年馬自達在美國銷售的55%的汽車來自于進口。而三菱自2015年關閉了伊利諾伊州工廠以來,其在美國銷售的所有汽車均為進口車。
當然,本田、豐田、日產、馬自達也在加拿大和墨西哥生產大量汽車,盡管這三個國家在川普第一任政府期間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但它們也將繳納同樣的關稅。所以,情況依然沒有什么實質性的改變。
另一方面,整個汽車行業也在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即汽車零部件關稅開始生效。
根據數據統計,目前進口汽車零部件占美國產汽車的40%-80%,占零售價的20%-40%。因此,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不管汽車產自哪里,價格都會上漲。而零部件關稅的影響會很快顯現出來。”
AutoForecast Solutions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喬·麥凱布(Joe McCabe)表示:“即使汽車制造商希望將生產轉移到美國以避免關稅,但遷移工廠也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完成的,而且將耗資數十億美元。”
資產管理集團Comgest的投資組合經理理查德·凱耶(Richard Kaye)在接受CNBC采訪時則說:“雖然豐田和日產等重量級汽車巨頭在美國擁有大型生產設施,但它們無法將生產設施擴大到足以抵消關稅的影響。”
“豐田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企業,最有能力抵御關稅。但他們不可能在不影響利潤的情況下承受這種影響,這會很痛苦。”凱耶說。
在國際貿易體系中,關稅提高5%,廠家或許可以通過壓縮成本來維持運營。關稅提升15%,國家或許可以考慮用匯率貶值來對沖。但當這一比例超過20%,則很難通過企業自救和匯率來沖抵成本。
換一種說法就是,雖然三巨頭都做出了回應,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事情并不多。未來一段時間內,日系車必然要在銷量、利潤之間做出兩難的選擇。
在日本做什么?
神田是日本南部九州島的一個小鎮,該鎮的命脈是日產旗下的一家龐大的汽車廠。該工廠約有10000名員工,每年生產數十萬輛汽車,其中一半銷往美國。
日產在神田生產并銷往美國的奇駿(Rogue)也在美國生產,但神田提高了效率,即使考慮到之前2.5%的關稅和運輸汽車的費用,從日本出口的成本也更低。但自從美國宣布25%關稅政策之后,日產正在考慮將這部分產能轉移到美國本土。
任何大規模的生產轉移都可能導致日本工廠裁員,并直接為當地經濟帶來負面影響。日本的分析師表示,如果其他汽車公司也如此效仿,還可能影響日本更廣泛的工業格局。一些經濟學家預測,美國汽車關稅可能導致日本今年的經濟增長減半。
“目前,在將生產轉移出日本的問題上,汽車公司不太可能采取重大行動。相反,他們會在美國先銷售一兩個月的庫存,然后觀望一下。”
東京汽車咨詢公司中西綜合研究所所長中西隆樹表示:“如果關稅持續六個月或一年,企業或多或少可以承受這種影響。但如果持續四年,就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
根據高盛的預測,在這一輪關稅影響下,馬自達可能遭受打擊最大,利潤將減少59%;其次是日產,預計利潤將減少56%。此外,豐田的銷量將下降6%,而本田的銷量將下降8%。
而三井住友銀行的計算,如果日本汽車制造商將出口價格降低25%以吸收關稅影響,利潤將受到高達1.75萬億日元(190億美元)的損失。這約占東證股價指數整體凈利潤的3.1%。
日本本土的汽車行業從業者高達近600萬人,占日本人口的8%,占日本工業產值的15%。過去四十年來,日本已經垂直整合了大部分汽車制造供應鏈。從輪胎到座套、從門把手到車窗玻璃,所有零部件即使不在日本生產,也肯定是由日本公司生產的。
因此進一步看,此次關稅對日本汽車業的影響,遠遠不止于短期銷量和個別企業的利潤,而是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日本經濟的根基。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日本如此迫切與美國“求和”的原因。
4月7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就“對等關稅”政策表示:對日本來說如同國難,希望能盡快訪美,尋求美國降低關稅的舉措。4月8日,日本股市在大幅反彈,主要受到石破茂與川普通話的積極影響,市場對雙方達成關稅協議充滿期待,豐田的股價也攀升了7.2%。
盡管市場對日美貿易談判的樂觀情緒推動了股市上漲,但投資者仍需關注談判進展和最終結果。未來幾周,貿易談判的走向將繼續對日本股市產生重要影響。
在中國做什么?
眾所周知,日系車企在中國正遭遇巨大挑戰。但過去一年,在產能恢復和日元持續貶值的利好下,日系車企全球盈利水平大幅提升。
應該說,這一輪的增長,主要得益于北美市場的貢獻。而如今美國“對等關稅”的出臺,無異于是對日本車企的一次釜底抽薪。
除了在美國和日本盡力做出調整應對之外,其實這一次關稅也是給了日本車企一個警醒。雖然有過漫長的蜜月期,但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在遇到川普這樣的“黑天鵝”時就一覽無余。
日系車企應該意識到,中國市場所提供的,不僅是銷量的貢獻,更是對北美市場的制衡。
但日系車想在中國市場重塑曾經的地位并非易事。傳統全球車導入的合資1.0模式已經式微,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創共進的合資2.0模式正在成為跨國車企的選擇。
同樣是合資2.0,能夠合作共創到什么樣的廣度,能夠坦誠平等到什么姿態,能夠開放融合到什么樣的深度,決定了合資2.0的成色。
中國正在加快從生產型社會結構向消費型社會結構的轉型。從生產型到消費型轉變的重點,并非僅僅是企業的科技更新與生產線更新,而是對資源進行有效分配,使企業不再局限于產品的效能,而是將產品技術與消費者訴求結合起來,實現“以人為本”。
這對于包括日系品牌在內的所有跨國車企來說,都無異于一次“二次創業”。重新認識中國市場,重新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如同當年進入中國市場一樣。
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有一些品牌將會出局。留下來的,將是更懂中國、更具競爭力,也更可信賴,更能與中國汽車工業共進的品牌。【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